芝加哥生活週誌(2015-11-15)
芝加哥生活週誌 (2015-11-15) 上星期到丹佛去參加了三天的會議,很充實也很投入,晚上仍不肯好好休息,又加上馬總統到新加坡去的事件,讓我睡眠品質很差。這樣得疲憊感就一直充斥在這個星期,但也讓我從某種谷底的狀態知道可以往哪裡去。 「要寫點東西下來!」是在腦袋裡的想法,但是覺得平常已經有 blogger 和三不五時的 fb 貼文了,還需要這些嗎?肯定要,這是整理自己的機會。 ( 我有需要這樣後設的思考嗎? ) 過去,盧牧師和台北東門的傳道人們,每週都要寫一篇東西,做為自己生命與處境互動的記錄,其實還滿感人與易讀的。我想,這該是很重要的啟發,也好讓自己有東西可以回顧 ( 上個月還因此從 blogger 上找到參考的資訊 ) 。 上個月,聚會的牧師邀請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教會歷史的人可以在主日上午參加特別的課程,我當然要去,因為這間教會同時是屬於兩個教派: UCC( 聯合基督教會 ) 與 ABC-US( 美國浸信會 ) ,而且是芝大的主要捐助者洛克菲勒 ( 浸信會信徒 ) 出資建立了這間教會,早期聚會的人都是芝大的教職員工,現在也仍是如此。但是,這兩個教派在我很關注的同性戀議題上卻持不同的態度,但是,我其光從聚會以及會友的交談當中感受不到「衝突」,其中一位老會友說:「我們其實很接納同性戀,有一對拉子在我們當中聚會很久。」雖然,這間教會的外觀上沒有張貼彩虹標幟,但是「接納」應該也不是只有一張貼紙而已。 課上完,我更多了解牧師所屬的浸信會系統,而他過去也在浸信會的神學院任教二十多年。以為沒事了,後來接到牧師的詢問我「要不要成為會員」的信件,「會員」只有在「能投票」上的功能,而且成為會員和有沒有洗禮無關,會員身份和有無洗禮也和領主的筳席無關。 我想了很久,一直沒有回信給牧師。一次主日,他叫我一旁關心我是否有收到信件,以及對信件內容有何想法。我告訴他我仍在思考,包括我可能明年完成學位就會離開美國,我常常聽不懂大家的討論內容,也不知道可以貢獻些什麼,就連主日的獻金可能也很缺乏,能賴在這裡已經是我最厚臉皮能做的事了。 然後,我協助了第一次的「收奉獻」的服事。其實很簡單,就是講道之後和同伴一起走向台前去,拿一個圓盤沿著座位給會眾放入他們的奉獻信封,之後再送回到台前。真的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可是,在那天的「咖啡時間」,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