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派觀摩期末報告
這個學期有機會透過學校安排到各教派觀摩,在不同形式的禮拜當中看見許多的差異,也在簡單的對話與資料收集中,對於自己在信仰上有許多的反省,在盡可能結構化這些想法後,整理如後。 一、 禮拜程序 這學期的教派觀摩主要安排到不同教會參與最主要的主日聚會。而這不同教會的聚會型式都是一場崇拜,意味著:「 『上帝與他的子民相會』在這樣的相會裡,上帝向他的子民顯明他的同在,屬他的民以頌讚感謝回應。 」 [1] 禮拜程序的安排與其內容,亦表現出該教會(教派)對於神學的立場。 天主教、聖公會與信義會這三間較重視崇拜儀式的高派教會( High Church ) [2] ,在當中呈現源自於初代教會傳統的延續,而根據聖經以賽亞書六章 1-8 節中的幾項元素所組成:稱讚上帝的榮耀( 6:3 )、認罪祈禱( 6:5 )與宣赦( 6:6-7 )、差遣與回應( 6:8 )。經過歷史的發展而形成具有高度神學內涵的禮拜程序,參加完一場禮拜之後,完整經驗了罪得赦免以及與基督連結(聖餐)的信仰旅程。這亦是我個人偏好的崇拜模式。 但自十七世紀以來,基督教會在崇拜上的發展傾向為:「 反對禮儀、重視上帝的話以及重視個人在崇拜裡經歷上帝。 [3] 」( 韋柏 2000 )特別是在靈恩運動興起之後,對於禮拜程序的解放與強調按聖靈的感動進行崇拜的立場,除了產生許多新興的教派之外,亦對傳統基督教派帶來巨大的影響。 如台南浸信會,在受到靈恩運動的影響下,將原有的禮儀程序進行大幅的修正。參照浸信會懷恩堂的週報 [4] 與之比較: 表格 1 浸信會禮拜程序比較表 台南浸信會 差異與說明(以台南為主體) 懷恩堂 1. 敬拜讚美 A. 歌頌讚美 1. 序樂 A.2 的內容已被包括在 1. 內 2. 宣召 3. 三一頌 A.4 的內容已被包括在 1. 內 4. 祈禱 無 B. 段的經文聆聽與默想安排,無個人與經文互動的共同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