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神學系課程

【青年奮興運動】領袖

老師想要回應上週的大頭座談。 上週邀請了三位台灣三巨頭來分享自己在校園裡的福音事工。 都有自己的準備,以及明顯的區隔立場。 一個繞很久的議題:領袖 延伸的議題還有:帶領與被帶領的關係 領袖是為了群體,步上死亡之路的角色。 在制度 與 耶和華的面之間取捨,我們常會落入選擇可見的制度,而避免難以控制的領袖。 一個領袖,我們在乎他的是「忠於上帝的託付」還是「擔心他犯錯」呢? 一個著名的例子:摩西。 在曠野的那段日子,摩西不停犯錯,百姓的挑戰與內鬥也從沒有停過,甚至他的姊姊也嗆聲,摩西至終只能站在山上望著那片應許之地,無能入迦南。 老師給了一個很讚的定義:領袖是一種生命的態度,是從上帝而來的,不是從制度而來的。 重點已經不在乎制度本身是否有賦予,而是在上帝面前所願意擺上的。 而,上帝會運用這點,並施行他的計畫。 老師似乎對於上週的座談會充滿了想法與情緒。 呼~ 呼~ 呼~ 勇敢走出去 同學說:查令你很遜耶!我們已經唱了很多次,怎麼還覺得沒有唱過呢? (我怎麼又在唱新歌了呢?心中的os...) 有一種安慰,浮現在心底。 在默想上帝曾經在生命中留下的感動時,彷彿回到那次的場景.... 在y17,主日聚會快結束前,進行到奉獻的程序,那首已經唱到爛的「獻上感恩」的弦律響起。 這首歌,我真不知道為什麼都不更換,而一直是用同一首歌。 那天,我望著在走道遞奉獻袋的同工,以及不時有人伸手的畫面.... 「如今,軟弱者已得剛強,貧窮者已成富足,都因為主已成就了大事。」 這句歌詞似乎在向著我說話... 當意識到的時候,淚已經流下。這是一次非常清析的印象,上帝摸著了我。 也希望我的伴侶能早日經歷上帝的觸碰,並且是更深刻地。 主啊,願你扶持我,使我得以在跟隨你的旅程中,縱使有挫折與失望,但是都能拭去眼角的淚水,敢勇走下去。

讓他留在2009......投稿公報文案

vivi 說大概是不會登了。 ---------- 隨著國際化的世界來臨,不僅是國際社會裡的成員,包括在其中的普世教會都面臨著不同意識型態的衝擊。在教會內已經很容易看見不同膚色、講著不同語言、款式與不同配色的衣著、包括連打招呼的方式也所有差異的會友們一塊領受牧師的祝福,看似對原先同質性高的信仰團體產生「破壞」,同時隨之經歷的是上帝創造的多樣性與更豐富的社群展現。 普世知名的神學院為因應種種不同的差異,在入學的規範中都會註明:「所有的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包括在入學申請的任何程序、課程或活動當中,都不會因個人的種族、膚色、國籍、性別、性傾向、年齡或是殘疾而有所不同或歧視。(XXX affirms its commitment to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or all individuals. this commitment requires that no discrimination shall occur regarding admission or access to, or treatment or employment in, any program or activity in the seminary on the basis of race, color, national origin, gender, sexual orientation, age or disability.)」目的是要每個受恩典催逼的人都可以透過神學教育,更多認識與明白上帝的心意,甚至可以委身在傳揚救恩消息的行列之中。 普世的教會業已體認教會不該因性別、種族、膚色等因素,歧視或隔離他人。包括聖公會與路德宗在內的普世教會也開始反省過去對待同志的態度,在聖經與神學理解上有別於以往的看法,甚至在實踐上也透過按立同志主教與牧師,於教會裡接納並舉行同志伴侶的結婚儀式傳達對同志議題的態度。美國長老教會亦於2008年「撤消同志傳道人禁令」,讓有伴侶的同志也與其他性別取向的信徒一樣得以擔任傳道人(詳參教會公報2944期第6版)。很顯然的,有些牧長所宣稱的「聖經清楚、明確反對同性戀」的觀點是有待商榷的。 繼去年本會推薦所屬的會友參加台灣神學院入學考試,該會友在筆試成績合格的情況下,最後因性傾向的因素未被學校接納。今年本會推薦同一位會友改以推甄方式申請就讀三年制道學碩士班,...

傳道書與雅歌–舊約導論

雖然冷氣很強,但是熱血沸騰。 傳道書 「傳道者經過一連串經驗與探索人生意義之後,他得到正負兼有的結論:(1)負面而言,他清楚看見,人生的一切嘗試與經驗都是虛空、都是捕風(2)正面而言,他建議世人要生命。.....人生的重點不是要累積或聚積什麼(因為這也是虛空),而是在人生旅途程中,享受短暫的生命,這是傳道書的核心信息。 傳道書與約伯記很像,都是對傳統以啟示取向的神學提出挑戰:善有善報? 也拒絕將人的幸福寄託在彼此,當時並還沒有死後生命與復活的概念。 這也對於現代的基督徒有很大的提醒:不要因強調彼世而抹煞此世的價值與意義。 雅歌,近代的學者認為該還原本來的文字,以「愛情故事」來看待他會比較恰當。 可能出自於以色列七日婚宴的場合描述。 為什麼被收入在正典當中? 西元一世紀的拉比阿吉巴(Akiba)比喻:若聖經是一所聖殿,那麼雅歌就是至聖所。 至甚還定下30歲以下的人不能讀雅歌,因為沒有深刻的生命體驗會誤讀的規定(當然,並沒有實踐)。 印象中將雅歌裡面的男女愛情,比喻為基督與教會,或是信徒與上帝,的想法都不適合。 文字的脈落是女性的角色主動追求男性,而且,愛情是重回伊甸園的途徑。 4:12 大深鎖的大門 → 4:16 開放園子享受當中的果實 那火劍的看守者竟然開了門.... 主動的女性描術,讓創3:16男尊女卑的關係得以消除。 8:6 是完全的核心「愛情如死之堅強」,是雅歌的神學重點。 整個8:6可以看成:愛情可戰勝死亡與混沌。 在分組討論時,我覺得是這個學期以來最精彩的討論。 針對硬是要把雅歌視為「上帝與教會、上帝與個人」之間隱喻的同學,我提出了小光在小組裡說的一句話: 「今天很開心,你們要受洗了,我很樂意和你們分享我的耶穌老公。」 當下聽了非常不舒服,多人共事一夫.... 把愛情類比,會遇見這個困境,而且這個困境是嚴重的,因為他挑戰了愛情裡的重要元素:自私與佔有。 同學的反應是:愛情關係僅只在於個人與上帝之間,彼此間是獨立的,不分享的。 這樣的想法讓我覺得:那你就不需要傳福音了。 一個kuso的想法:談戀愛的情人有正當的理由不去做禮拜,因為「我們正在回重與上帝親密互動的伊甸園。」 另一個針對傳道書的議題,若有人的生命不是一帆風順,是而一直逆風,可以怎麼向他訴說上帝是愛他的呢? 「在當中,他會遇見安慰者。」 這句話真是大智慧,而且,是生命的經驗所累積出來的果實。 wik...

帝國大審判–潘霍華神學

Image
為了讓我們對於時代有更鮮明的印象,老師請我們看這部片子。 雖然是第三次看,心中仍然有很強的感動。 女主角不斷地堅持「信念」似乎是一種殉道精神的實踐。 什麼是當堅持下去的,什麼是有限時間裡首要去做的事情呢? 看完這部片子,心中不斷浮現出來的問句。 《消失的1945》另一部老師提到的片子。 (http://movie.kingnet.com.tw/channelk/thelastdays/) (http://sakuramei217.blogspot.com/2005/01/blog-post.html 一個觀後感) 老師提到在中國的一些情況。 一個家庭教會「北京守望教會」,受到政府的打壓,房東不願再租房子給他們,他們也找不到其他地方可以聚會。 就被迫在下雪的主日,於公園撐著傘進行禮拜。 (北京守望教會 http://lukelam.ccblog.net/archives/2009/33995.html ) 新聞報導 聚會的實況 (中國遲早會封鎖 youtube 吧!) 老師提到了幾個人,其中一位是「林昭」。 堅持自己的信仰而殉道,現在成為家庭教會間流傳的一位基督徒樣版。 與我的信仰生命相較起來,這些典範實在是太真實。 當我面臨信仰的挑戰時,我會怎麼回應呢? 隨波逐流....還是挺身而出? 願主幫助我。 -------------- 中文片名:帝國大審判 英文片名: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英文官方網站:http://www.sophiescholl-derfilm.de/ wiki 白玫瑰(Die Weiße Rose)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9%BD%E7%8E%AB%E7%91%B0 《白玫瑰一九四三》 這段歷史由成員的姊姊收集資料及訪談之後出書。 wiki 林昭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6%98%AD

以斯拉、尼希米與以斯帖–舊約導論

這一段「番外篇」,很重要地記錄著以色列人被擄與歸回、面對族群存亡的事件。 在波斯的統治下,各民族又可以回到各自原先的居住所,重建宗教信仰生活。 大抵不外乎要方便統治,給予些許的宗教空間來換取。 以斯帖實在是令人拍案的故事。 雖然在許多同學的討論中,都會提及: (1)以斯帖很順服 (2)以斯帖很有智慧 (3)以斯帖很有勇氣 (4)末底改有從上帝來的聲音帶領 (5)禁食禱告能得到上帝的幫助 之類的 甚至還有 (6)我們也要努力傳福音(帖4:13-14) 以斯帖4:13-14 4:13 就託人給她這樣的警告:「你不要幻想,以為你在王宮裏就會比其他的猶太人安全。 4:14 你在這樣的時候不說話,猶太人自會從別處得救援,而你和你的家族必將滅亡。誰知道,也許你被安排作王后正是為了這時刻!」 然後,以斯帖要求全以色列人為他祈禱,之後他進宮去見了皇帝。 新教的聖經用的是希伯來文版本,直接跳到皇帝伸出權杖,施恩給以斯帖。 天主教的聖經用的是希臘文版本,多了一些描述。 大抵是以斯帖進宮,看見皇帝就緊張到昏倒,皇帝趨前來,心生愛憐,免了以斯帖可能會遭遇不測的下場。 (http://www.ccreadbible.org/Chinese%20Bible/sigao/Esther_bible_Ch_5_.html 艾斯德爾傳:Chapter 5) 按這些上下文,我倒有不同的看法。 (1)末底改是以斯帖的養父 (2)以斯帖未宣明自己是猶太人 (3)哈曼下令要清除國境內的猶太人 (4)末底改非常憂心 (5)末底改威脅以斯帖,為了求你自己還有你的父家(就是末底改),你需要去向王說情。(暗示著:你不要忘了你也是猶太人,雖然王不知道,但是,我知道!) (6)以斯帖緊張萬分,強大的壓力逼著他去向王說情 (7)環境:擅自進宮的人,都沒有好下場,要麻被殺,要麻被廢。以斯帖面臨四面楚歌的背水一戰。 (8)可能是太緊張,血壓高,或是演技實在了得,在王面前竟昏了過去,引起王的愛憐 (9)此舉化解了王的怒氣,讓以斯帖有機會可以向王表達他的想法。 (10)一時不知道怎麼回應「你若要王國的一半,我都會給你」,只能先安排宴會以及第二天的宴會 基本上,這個脈落是表達著 (1)以斯帖很軟弱,想自顧自己的生命就好 (他一點也不順服,也沒有智慧和勇氣) (2)末底改很強勢,並且知道怎麼拿弱點威脅別人(這該不是正直吧....) (...

列王記與歷代志–舊約導論

要在兩個小時內把這四卷書上完,實在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了。 我該算是幸運,有個風扇不斷地向著我吹來,非常寒冷地....精神外地好。 討論題目時,我又再一次經歷發散的焦點,不管怎麼用力抓都很難調整回來。 「你就按你準備的上台報告吧!」一位大哥這樣說,可是我啥也沒有預先準備..... (上回這位大哥老早就準備好要報告的內容...) 上台前還一片空白...然後,我覺得老師幫我善了後。 把修正之後的版本放上來。 歷代志4: 從歷代志對於舊歷史的重新詮釋的方式,我們可以怎麼看待過去的事情呢? 若按照講義及我們對歷代志對撒母爾記與列王記內容的改寫意圖來看,強調大衛及索羅門在善行上的付出,特別是針對聖殿興建的預備的建造過程的描述,並以「遵守上帝的話語得到祝福,不遵守卻得到懲罰」的觀點,並且著重在南國猶大諸王的述敘來看,這本書在內容材料的選擇上有明顯地意圖:強調好的以及那神聖令人感動的元素。 若再仔細看待這本書的寫著及完書背景,是亡國回歸之後南國的著作,並且即將要展開聖殿的重建工作,這群回歸的猶太人極需要有對自己生命與歷史的認同,來幫助他們持續走下去。 對於我們而言,在我們面對過去的歷史甚至是經文時,我們也可以按我們處境中特別的需要來選擇所有著重的要點,並加以詮釋,以符合我們目前的困境,或是未來的發展需要。 若以我的處境出發,同志神學顯地相當重要,將那原本帶來壓制的轉化成為帶來力量與自由的。如同婦女神學與解放神學一樣,這些力量都是出於上帝的。 可能是太久沒有報告了,竟然有種生疏的感覺。 原來,對相同一件事情,聖經本身就呈現不同的切入觀點進行陳述。 而我們現代的基督徒的一項大任務,就是要讓聖經持續與我們的處境進行對話,並且從當中找出時代的意義來。 我們要的不是千年的纏腳布,而是鮮活的信仰生命。

信神週的講座

Image
.11/9 原鄉人與土地的吶喊:「從921到88」 .11/10 我說:「苦難,是天使還是魔鬼的傑作?」 .11/11 上帝說:「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11/12 真實,從風聞到眼見:「撫慰人心的禮拜設計」 最後一天的禮拜當中,很平靜地氣氛。 參與許多人都深深地感動著。 在苦難當中,持續不斷和上帝對話,然後相信,上帝也與自己一同受苦著。

追隨基督Ⅰ、Ⅱ–潘霍華神學

「追隨基督」 或 「作門徒的代價」 是同一本書,譯名不同。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11:28) 只有真正順服上帝的話才能明白這段經文的真實性。 分四個面向來切入 1.恩典與作門徒 「白白的恩典」與「廉價的恩典」大不相同。 一種表面相信而未改變自己的信仰「不需悔改的赦免」 教會最大的敵人:「廉價的恩典就是罪人不稱義而罪卻可以稱義。他們,單靠恩典就能作一切事情,因此,一切都可以原封不動(不用改變)」(作門徒的代價,頁34) 因信稱義 Being Justified by(through) faith,因信而得以被稱為義人 2.跟隨主 需要冒險,而且起步時可能信心不足。 彼得的行在水面上,以及青年財主的故事(太19:16-22),我們常透過許多的藉口來逃避行動,喜歡順服自己的主導而不是上帝。 3.十字架 背十字架是「一種沒有榮耀的受苦」–受苦加上遭棄絕 「當基督呼加一個人時,祂是叫他來死(死在十字架上)」,門徒須和世界劃清界線,把舊人治死而穿上新人。 路14:25-27 作門徒的代價 跟從者多,但門徒少 「愛我勝過愛」原文是「恨」。 「恨」–決裂,保持距離 門徒只能單純仰望耶穌基督,並藉由耶穌基督而擁有財產與建立人際關係 一個理想的狀態:人→基督→人/事/物 我們常深陷在當中的情況:人→人/事/物 若非透過永不改變的基督,我們與變動的世間連結越深,帶來的傷害將越大,無法返回。 一個事實:在靈性成長的關頭,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上帝,與他建立關係 一個極致:所做的一切都先透過基督,才與其他的人、事、物產生連結。 4.登山寶訓 馬太5-7,是完整的登山寶訓內容(不僅只有真福八端) 7:24-27,像是在呼召人起來跟隨/行動 兩種根基、兩種果樹、兩種門,都代表著:現在要做選擇 5:3-10 都是在說關於「天國」(上帝國)的事 (1)基督徒生活的超平常性 5:20 「勝於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義」是因為靠著成全律法的主的關係 基督徒該與世人不同,而會有一種令人覺得「怪怪的」的感受。 C.S. Louis 提及的「魚若非離水,否則都不知道自己是濕的」,除非我們有乾的經驗,否則我們無法區分我們是不是已經陷落世界的深淵中而不自知。 (2)基督徒生活的隱藏性 太6:3 隱藏善行到自己也不知道 cf 5:15-16 在人群中有能見度(目地是要彰顯上帝) 一個考驗:...

潘霍華這個人–潘霍華神學

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朋霍費爾) 1非怪人,他充滿陽光而且熱愛生命 2除了驚人之舉外(殉道),也是個思想大家 ex:對土地的重視超越當代的環境神學 3他並沒有直接涉入剌殺的行動,而是他所參與的團體有這樣子的行動計畫 4信義會的背景,對天主教有興趣,但是行出來的卻很像是改革宗。 老師這樣子說。 一個人若能在21歲取得博士學位,那這個人該可以做出令人無法容易就明白的事情。 在上學期的聖靈論期未報告中,我提到納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個「宗教信仰」。 (引用自21世紀信仰大師 karen 的言論,這個世界少了他會多無趣且充滿腐屍臭啊!) 在老師的引介中,德國教會及全國大多數的百姓,都高舉「領袖」,甚於上帝。 這機乎更像是個宗教信仰團體的運作方式,勝過「政治」。 (老師提到他年少服役時,常常呼的口號是:效忠領袖。而非「國家」) 教會區分為:國家教會 以及 告自教會(die bekennende Kirche)。 一者是支持納粹的政權以及持續讓教會納在國家機器之下,另一者主張教會與國家應分開來,不受國家控制,並發表了《巴爾曼宣言》,主要的是內就是「基督是主」,而非國家或是領袖。 (同光教會前幾年也陷入這樣子的迷思中:有領袖才能夠運作下去,教會不能沒有領袖) 一個人的處境會影響他的信仰及思考關注的事物。 在獨裁的德國,以及下獄的潘霍華轉而思考這個世界,以及自己與耶穌之間的相似。 死後結集出版的《獄中書卷》顯示出:耶穌是為了他人的人 Jesus the Man for the Others. (相較於之前《倫理學》裡的基督是個完全的人。) 他跳脫了信義會「上帝的國度與世間的國度」的區隔。 這首由 Siegfried Fietz 譜曲的「所有美善力量」,是潘霍華1944年在獄中寫的詩。 寫作的對象是母親以及未婚妻。 「是潘霍華獄中詩最後一首,昔日親人同伴多位身陷牢獄,面對濃厚的死亡陰影,卻夋發著美善與光明,洋溢著感謝與祝福,令人讚嘆,呈現光明勝過黑暗的信心。」(p120,潘霍華獄中詩,林鴻信譯注,道聲出版社) 就像是信仰告白一樣,在苦難中,明對生命以及上帝的意念與期盼。 所有美善的力量 Von guten Mächten wunderbar geborgen 1.Von guten Mächten treu und still umgeben, behütet ...

創世記–舊約導論

呼~ 在下班前記得把創世記preview 12-50章的內容,也把參考書拿起來做了閱讀。 這個學期得好好讀書才行。 一出office門口,外頭下著非常令人不舒服的雨,並且風也一直吹著。 到了雙連教會,整個人該用「狼狽不堪」來形容。 今天負責領詩歌。 用的是台語聖詩346曲 境遇好壞是主所定。 1.境遇好壞是主所定 上帝在照顧你 踮主翼下穩當免驚 上帝在照顧你 [和]上帝在照顧你 各日在顧 各日導路 上帝在照顧你 上帝在照顧你 2.為主做工都免失志 上帝在照顧你 路途嵁硈危險彼時 上帝在照顧你 3.無論遇著偌大試煉 上帝在照顧你 得主扶持都免厭倦 上帝在照顧你 因為沒有找司琴人員,就清唱了。 選這首歌還滿好的,因為大家都會唱,而且還有人很自動地唱了其他聲部(該不是走音)。 選這歌,一方面是創世記裡的約瑟故事,似乎很能用這首歌來表達。 另一方面,是對自己唱的,也似乎很合適每個在信仰路程當中受挫及遇見挑戰的人。 簡單地帶大家祈禱,老師幫了忙放投影片:) 上課的過程,一直因著身上濕了一半,加上冷氣非常強,不時在發抖。 中途下課,不得不去買杯熱飲回來。有 7-eleven 真好 (我沒事幫他自打廣告做啥呢? 但是,同學們都去買了倒是真的。) 在思考一件事情:導論 與 深入的單一課程 之間,我的選擇會帶來怎麼樣的學習情況呢? 深入....我未來的方向是:深入。 在買完熱飲回來,在教室門口接連有三、四位同學高聲呼喊我的名字,一方面是向我打招呼,另一方面也有些學習上的事要討論。 這時我留意到隔壁班的老師也站在門口,有其他同學在同他說話。 呼....會不會對他來說是項剌激呢?(不過,說不定他完全沒有看見,也沒有聽見這些事情) 1-50章的創世記,要在2個小時內preview完,還真是困難。 老師也只能擇重點來和大家分享。 有四題的討論,我的這組討論了「約瑟」。 我分享了約瑟即使下到監裡,仍然有力氣面對他的生活及挑戰,而且在他所被交付的事情上面,仍然非常投入及努力。 以至讓人覺得這個人很特別,有上帝的聰明智慧在他身上。 這個對我來說是項很大的提醒:在生命的逆境當中,如何持續地面對生活及活出上帝的模樣來。 有一位同學舉了約瑟的兩個兒子的故事。 一個名為瑪拿西(忘記),另一個是以法蓮(昌盛)。 忘記在苦難中的痛苦,並且在苦難中繼之以昌盛,呼~ 真是新眼...

開始上課了–舊約導論

一改之前上課時的感覺,這次的同學們似乎個各都有些投入的精神和想擺脫腐屍臭的態度。 連死海古卷、回教(應為伊斯蘭)與舊約、七十士譯本的爭議…都被提了出來。 該是相當有挑戰性。:) 之前同班過的同學都很驚訝,我現在仍然有在上班。 「那你的blog怎麼可以弄得那麼好?」 收到新一期的神學系訊,我更加肯定:書卷獎是發給那些修超過十學分的金主們。 呼~ 下學期,狠下心來,發一筆錢,就該可以輕鬆入袋了。 隔壁被勸退別去扯頭髮的倫理學,上課的人數,非常清涼。 他們該會不只感受到冷氣真的太強,也包括其他的部份吧~~:p 這是個可以期待的新學期。

L7:如何打破成癮循環–介入–成癮治療

介入 足夠的人,誠實面對這個疾病或許能減輕成癮者的拒絕或抗拒。 (enough people , honest face the illness could reduce the addiction rejection.) 單一個人面對,極可能失敗且很快無力。 A.預先介入計畫(Pre-intervention plan) 家人及朋友的確定人選,先透過碰面、分享各自的想法與感受、害怕、態度…等,讓這些人預備好自己。 不提供保證介入一定會有效。 受害太重者,不適合參加介入過程。 有影響力的人:顧主、朋友、配偶、孩子、孫子,其他重要他人 B.取得關於成癮行為的明確資訊(Gather specific information about addiction) 明確因成癮物的改變的事證,時間、地點、行為、後果。 ex:六個月前,你因酒醉無法自行開車回家神智不清,被警方逮捕。 C.確定有可後送的戒治中心;費用的問題也有共識 D.練習對話及模擬 對話的原則: A.必須在愛的裡面進行。 Must be done in "Love". 不對他的行為評價或批評。 用愛描述行為及影響。 B.用「我」的句子 我認為/感受/經驗到.... 以避免防衛機制 C.描述式的句字 D.冷靜地陳述 這個很難 E.正式進行地點,合適在「中性」之外 ex:教會。而非在任一關係人的家中 F.請成癮者先聽完所有人說話之後再回應。 結果: A.take me to the treatment 帶我去治療(success) B.I'll drink less 不那麼願意 可立下約定:如果下次我又喝醉,就去接受治療 C.become worse 變得更糟(fail) 至少: a.知道、注意有人關心他 b.明確知道自己的情況(由其他人陳述) c.自知生活已和之前不同了

L5:到戒毒村的討論以及心理反應與兒童類型-成癮治療

L5: 到苖栗探訪之後的討論 1. 只用聖經嗎? 「對於成癮者有用的才是重要的,而不限於聖經。」 2. 美國的情況vs戒毒村 美國的戒治單位,多在醫院裡面,有專區,少數有獨立的中心。 差異: (1) 地點 (2) 是靈性(傳道人)、身體(醫生)、情緒(心理師)、社會(社工師)…等全方面的治療與協助,並會有跨領域的討論。 (3) 由聯邦政府資助,並嚴守政治與宗教分離與信仰自由的原則 非以基督教為主的治療,目地要使用復元,而非成為基督徒 提供靈性上的需要,而非傳單一宗教 (4) 時間長短 一般是28天的療程,而苖栗的標準是一年半,甚至可以更久。 美國的治療需要付費,而多由保險公司支應,無法支援太久的療程 (5) 使用Big Book多於聖經或其他的經書 (6) 家庭成員也納在內 面對的是生活方式的調整,不僅限於成癮者本身。 (7) 會先找AA/AD,其次才找戒治中心 考量的主因:費用 有二百萬人從AA/AD中得到治癒 A. 每人有1-2位的支持者 由兩位過來人陪伴,並在需要時給予替代物,減輕症狀 B. Step12-mission 以把自身經驗去協助其他人當作是治療的一個部份 How the illness works? 1. Denial 逃避 即使已經指出問題是什麼了,仍然不承認 2. Defense mechanisms- EXCUSES 防衛機制–借口 (1) Rationlize合理化。Ex:為了要慶祝,難道不該喝醉嗎? (2) Minimize 大化小。Ex:其實也沒有那麼嚴重嘛! (3) Projection投射。Ex:如果是你,你也會喝的吧! (4) Self Blames自責。Ex:我若能做得更好一些,就不會這樣子了。 (5) Control控制。Ex:責罵、恐嚇、把酒倒掉,陪他去喝酒避免他喝醉。 (6) Assuming responsibility承擔責任。Ex:獨力支撐家庭的經濟、照顧孩子「我要讓家撐下去!」 (7) Triangulation三角化。Ex:你去幫我向他說xxx。 四種家庭孩子 1. Achiever成就者 2. Mischiever失敗者 3. Reliever緩和者 4. Receiver接受者

L4:成癮的理論-成癮治療

L4:成癮的理論 1. The Learning Theory 學習理論 Learn from the substance do for them “seeming” can help to solve living problem. Ex:工作(緊張)→酒(抑制)→放鬆→正面增強(投入更多) 四個階段: (1) 喝酒會快樂+ 仍在「正常」的範圍內 (2) 喝更多會更好++ 由身體驅動,非理智的決定,前額葉的功能受損 (3) 家人、朋友對飲酒的批評- 負面力量,開始不認為自己那麼好,想用酒回到快樂的情境裡 (4) 喝酒是為了回到正常--- 成癮,而無其他的選擇可能 2. Physical medical Theory 生理藥理理論 EM Jellenek (1) medical issue ex:類似過敏的情況 THIQ→create crazy for alcohol 酒癮者身上有,而永不會消失,一碰到酒,THIQ就會發生作用 →解釋了許多禁酒成功,又落入酒癮的現像 (2) 基因→家庭系統內的傳遞 由家庭樹追蹤,幾乎都有相似的成癮情況 處置方式:脫離該物 脫癮:生理的許多情況會發生,抖動、汗、神智不清…等 3. Personality Profile Theory 人格特質 以下的人比較容易有成癮行為 (1) 人際焦慮 (2) 情感上不成熟 ex:心智16歲的40歲成人 (3) 對於權威不知所措 (4) 挫折忍耐度低 (5) 自大自誇,同時自尊心低 (6) 自覺孤單,完全主義、罪惡感與強迫症 4. Social Culture Theory 社會文化 義大利:喝得很多,但酒醉的人少 愛爾蘭:喝得很多,酒醉的人也多 5. Development Theory 發展理論 在發展過程當中出錯→嘗試使用情緒轉換物質 越早開始使用,上癮越快

到晨曦會苖栗村探訪

Image
在搭上bus往苖栗出發前,和兩位有藥物濫用的同學有了交談。 非常特別地,我們在對話中,沒有特別的防衛與害羞,真誠地將彼此的想法說出來。 似乎一般的教會,也難會難以接納有藥物濫用的信徒。 「信耶穌的怎麼會這樣!!」一種不可置信的否定。 在一個陡坡的下方 村子的入口 村子對於上癮模式行為的看法 村子的一景 新人房 農場 晨曦會苖栗村連同負責人共有35位居住。 透過基督信仰的轉化,協助人戒斷藥物或是酒精。 抵達之後,與村裡的夥伴一起聚會分享與敬拜上帝。 這是每日的課表 我在思考著那天問老師的問題,宗教的成癮。 我有多少部份,是某種「成癮」的行為呢? 似乎,在這個村子裡,有種替代物質的情況:由基督信仰替代藥物及酒精的影子。 或許是我的觀察太粗淺了。 在信仰裡得真自由。 在結束前,為這些夥伴們的祝福祈禱裡,我深深感受到上帝的愛的流動。 -------- 晨曦會 http://www.dawn.org.tw/index_H.htm

L3:AOCA 成人兒童–成癮治療

L3:2009-08-19 當酒精消退,人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有抖動的症狀 →決解方式:再多喝一些,可立即得到改善 上癮:明知道會傷害身,但卻無法停止 (一個簡單的操作型定義) .Big book Review P10「上蒼」的觀念 由於在基督教會中的「上帝」常是壓迫的力量代表,用「上蒼」來形容「Higher Power更高的力量」,來避免對壓迫的聯想。 可以是「耶穌」,也可以是其他的「xx」。 鼓勵每個人與「Higher Power」有靈性的接觸,而非推銷某一宗教。 「去找/想想你的上帝是怎麼樣子的」、「擊中了要害」,像是一個回歸的記號 成癮者的「前額葉」*運作方式不同於常人 (前額葉皮質系統位於腦前端三分之一處,是思考及控制中樞,主管「認知」、「重要決策」與部分「情緒」,協助我們專注、控制衝動、擬定計劃、做成決策。) .替代物質(Substance) 內在的?→進入體內→化學變化 外在的?→未有實質的東西→但依然能引起化學變化 一個「上癮」的行為,包括了內在與外在的原因。(如:賭博/其他行為→腦內啡→快樂感) Adult Children of Addict(ACOA 成人兒童,生長於成癮家庭而受影響的兒童) 生活方式(lifestyle) Lifestyle: the way of thinking of life, a long term experience. 老師覺得,我們需要耐心、愛與從上帝來的憐閔(patient, love and mercy from God)。我們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才可以改變生活方式(Lifestyle),他也不是一天形成的。 可能有的特徵(以下所列,並非所有的特徵都會出現在每個這樣的家庭或成員裡): 1. ACOA guess at what “normal” is 猜測什麼是「正常」 因為長時間的「不正常」會形成穩定的「Lifesylte 生活方式」,隱約感覺到自己所處的或所做的是不對的,但是這樣子的生活方式卻是僅知道的,而無所完整參考與學習。想像「什麼是正常」,而一直活在想像的世界裡。 這樣的家庭成員,傾向會:不說、不感受、不冒險(Don’t talk, don’t feel, don’t risk) Don’t talk this problem 常出現在家庭中,想要(用猜測的)表現起來像是正常的家庭。 這樣的行為模式...

L1-2:簡介、態度來源、成癮的相關情況、信仰關係與聖經中的「酒」–成癮治療

Image
老師是外國人,是聯合神學院的教授。 .美國政府估計:全美有1,500萬人有酒癮的問題。 (而全美的人口數是:3億人) 若加上藥物成癮及濫用(迷幻、興奮、LSD...,台灣應該是其他的藥品),人數會不斷上升。 以他的牧會經驗來看,他花了80%的時間在處理「成癮」的問題。 其中,98%的時間用在處理非直接當事人(成癮者家人或朋友)的:度態、自我省察、建立回應方式…等 .幾個「態度」的來源 (1)社會/文化→Role models (2)教會→對罪的嫌棄 (3)家庭→對生活樣態的傳承 (4)個人經驗 這些外來的「態度」會內化為我們的態度,像是直覺或是反射動作。 在細加思索之前,就已經反應。 要對「成癮」給予明確的定義很困難。 簡單的說是:life style disorder 生活型態的不適 不論在身體、心理、心靈、社會、法律或是經濟上帶來「不適」,都可以算是「出問題」。 對生命造成問題才是問題。 我們需要將各種的成癮,視為「疾病」,以去除個人的論斷、倫理的眼光,以及自以為高等位置的看法。 .成癮的幾個特性: (1)Family illness 家族性的疾病 會一代傳一代的沿續下去 (2)Total illness 全人的疾病,在身體、心理、心靈及關係上都會出現問題 (3)Progress illness 有發展性的 會隨時間惡化,觸底(Hit Bottom)之後再回復(Recovery) 四種成癮後的可能: A.死亡 B.入獄 C.精神疾病 D.健復 (但僅只有10%) (4)Enalbers 助長者 不僅是個人,也可能是群體會助長成癮者持續下去 (5)Denial 逃避/否認 因為羞恥感而拒絕承認 →需「疾病化」以去除,並有討論的空間 (6)Control 控制 所有的成癮者個人、家人、朋友都宣稱可以獨自控制 但是,其他人的任意介刀控制,往往是問題的來源,並造成張力。 甚至更加重了行為本身。 →協助非當事人面對與處理自己的態度與情緒問題,佔去了98%的精力 Detach with love 別太多的愛對方,先放鬆整件事情 對不能控制的(當事人)放手,對能控制的(自己)有智慧 .生命的意義? 對於成癮者而言,這些substance幾乎成為了「上帝–生命的中心與意義來源」 如:在喝光的酒瓶底、在注射完的針筒當中 而生命的意義不盡然只限制在「耶穌基督」身上,還有其他的,如:...

五千人吃飽的神蹟與一個關於天國的想像-新約解經與應用

【面對故事經文】 面對「故事」,需要找出「段落」來。 (需要透過一些工具書的協助) 尋找「衝突」以及「如何被解決」,這是故事的高潮點。 特別是耶穌的故事當中,這兩個要點都不能輕易放過。 五千人吃飽 完整的經文是:馬可6:7-6:40 陳述了這個神蹟的背景:門徒們受差派到外頭去傳福音,才剛回來,非常疲憊,想要好好休息吃飯。 但是,由於傳福音的成功,很多人跟著來了。 耶穌看見這些人,如沒有牧人的羊群,動了慈心,決定要陪他們。 即使門徒們提醒(抗議)吃飯的時間到了,而且我們沒有足夠的糧食給他們。 (五餅二魚,是剛好13個人一頓的飯量。) 「你們給他們吃吧」似乎是個重點:耶穌要求這些疲憊的門徒們拿東西給群眾吃。 門徒讓群眾五十或一百坐下來。 「耶穌拿起餅來,祝謝,剝開」這個畫面門徒看得最清楚,也只有門徒們知道一共只有五個餅和二條魚。 門徒們接過耶穌祝謝過的餅和魚,分給一群一群的民眾。 竟然,分著分著,讓五千個男人(約二萬的男女老幼)都吃飽了,而且剩下來的還能裝滿十二個籃子。 這是對門徒們的職前訓練課程:在遇見自己和別人的需要起衝突時,要先看重別人的需要。 略過了神蹟怎麼發生的詮釋與推理,而著重的經文的上下文脈落當中:這是門徒們(為主角)的故事段落。 【查經】 啟示錄2-3章,是對教會的提醒和稱讚。 在逐一討論經文當中的: 我知道 可取的事 我要責備你 所以應當 我必… 這五種句型,以及內容。 之後,把自己的教會放在這個脈落中「使徒約翰會可何診斷我們教會」, 讓教會成為第八個被提醒的教會。 這是個有趣的模式:先讓大家熟悉及活化基模(schema)之後,再來看自己的教會。 或許或有被限制引導的可能。 那天在討論時,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討論的對象,並沒有被引導的情況。 【勞作】 啟示錄4-5章描寫了天國的景像。 透過勞作的方式,把腦海中的畫面呈現出來。 我非常自豪做了四活物,還有七眼的羔羊~ 以及那個閃電~ 不論大家作得怎麼樣,對於經文以及內容會非常有印象。

L8:啟示錄導論–新約解經與應用

啟示錄導論 啟示文學–反抗文學 Ex:《但以理書》,「但以理」是託名之作,內容極可能在西元前二世紀時才完成。 啟示錄,也就是一種反抗(威權)的文學,西元85年,羅馬政府的政策開始公開與大量迫害基督徒。 4th前,東方教會不承認啟示錄(因為:讀不懂)。(相反地,西方教會不讀雅各書,因為他太強調行為。) 加爾文,沒有寫過啟示錄註釋,他也很少用啟示錄證道(長老教會至今也是如此),因為他表明他讀不懂。 「apocalypse」啟示,指老早就存在,現在僅是把他揭開罷了。 神喻:以第一人稱「我」為說話的主體,代表著上帝直接對人說話。 報導:在經過整理之後,才以第三人稱向人陳述的內容。 Prophet先知 Prophecy用「先知預言」的翻譯並不恰當(因為範圍太小),應譯為「先知講論」。 「講論」」內容有(1)對歷史的反省,指責錯誤(2)對當下的批判(3)「預言未來的事」,但是也多為歷史的反省(事後才寫下來的)。 這當中,(1)與(2)佔了90%的篇幅,而(3)僅佔了10%。另外,這些講論99%是針對民族,僅有1%是針對個人。 啟示錄的「啟示過程」:上帝—基督—天使—約翰—讀者。 從1:11 知道這是約翰寫給七教會的「一封」信。 所以,啟示錄是:預言、啟示、書信 真假先知?怎麼區別? 《十二使徒遺訓 Teaching of the Twelve Apostles》 ( http://www.earlychristianwritings.com/text/didache-hoole.html ) 3. 巡迴傳教的使徒與先知 「現在,有關於使徒和先知,應對接待他們之時需照福音書裡面的規定:『讓每一位前來探視你們的使徒受到款待,宛如他就是主。但他不可以停留超過一天,除非真的有此需要,那樣的話他就可以再多待一天。』款待那些人,就好像他們是主。他們可以暫住一日,但如果他們停留超過三天的話,他們就是假先知。當他們離開的時候,除了到下一晚住處之前所需用的餅,其他都不應該取。然而,他們若是開口要錢的話,你就知道他們其實是假先知」。(第十一章第三節) (http://blog.yam.com/shanchiw/article/6108880) 初代「先知」實在太多,定下「住一天是真先知,住二天就是假的」。 因為有教會每週都有許多先知來講道,不勝其擾。 「由行為來判定他的真假,而不從他的講道內容。」...

L7:比喻–新約解經與應用

比喻: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有類似之點,說話或作文的時候運用「那」有點類似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的,就叫做比喻。 比喻的功能:要讓聽眾明白與容易記憶某一些道理。 比喻的種類:明喻、暗喻 聖經中的比喻: (1) 耶穌的比喻:不僅要讓人知道,還要人更一步有所行動及做出回應。 (2) 亞力山大學派:寓意法(寓意解經、靈意解經) 如:馬太22:1-44,喜宴的比喻 把國王→上帝、兒子→耶穌、以色列→被邀請的客人、外邦人悔改→你所能看見的人…做連結。 但是,若回到上下文的語言脈落,「外邦人」指的是「法利賽人」 此種解經最大的問題在於:個人主觀的意見以及強加植入個人目地而不會被反駁。 一個令人覺得灰心的事情:現在的會眾比較愛聽這種講道,似乎比較「屬靈」。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咒詛你的家,直到三、四代」,並不是真的「三代」或「四代」或是「七代」,該語意是指「接二連三」,若硬是要如此類比,則會失去文本的初衷。 (3) 尋找那個故事與現實生活連接的「點」 比喻的意義只有一個,而且只有一個焦點,並迫使聽眾做出回應。 共觀福音中的比喻(馬可是最早成書的,其他相同的比喻,視為參考馬可而來,而歸屬於馬可): (1) 三種福音共同出現的:mk(馬可) (2) 馬太與路加共有的:Q (3) 馬太獨有的:M (4) 路加獨有的:L 研究比喻的最大難題:馬可福音4:10-12 4:11「目的」 (1)後人加上的? (2)為了彌賽亞的奧祕 越難理解的,可信度越高。 (∵一般人無力修改,也無法假造) 耶穌比喻的特色: (1) 屬地性 (2) 簡潔 (3) 重複 (4) 結論在最後 (5) 直接向群眾提出 (6) 出乎意料之外 (7) 以國度為中心的末世論 (8) 國度的倫理 (9) 上帝與救恩 比喻的種類: (1) 格言式:你們是世上的光和鹽 (2) 延伸式:有情節,卻沒有實際的背景資訊。如:芥菜種的比喻 (3) 故事式:有完整情節及背景。如:仁慈父親的比喻 閱讀比喻最重要的工作:找出關連點 確認「群眾」:確認耶穌要表達的,最初的聽眾聽見以及可能理解的方式,他們會如何認同、回應。 面對「沒有背景」的比喻:重點在於如何確認關連點和原來群眾之間的關係。 我們需要不斷重複地重讀比喻,直到關連點清楚了為止。 失羊的比喻: 路加:迷失指的是罪人,尚未認識上帝的人 馬太:迷失指的是「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