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2018

2018秋季的回顧(在聖誕節前夕):煒仁/查令的學習報告

Image
2018 秋季的回顧(在聖誕節前夕):煒仁 / 查令的學習報告 今年的聖誕節對許多人來說意義深遠。 我完成了 芝加哥神學院 (Chicago Theological Seminary, https://www.ctschicago.edu/phd-students/ ) 博士課程當中的第一關,把 12 門課修完了,進入準備資格考試 (field and comprehensive exam) 的「 前博士候選人 」階段 (Pre-Candidate) ,將要準備四項不同的領域考試以及相應論文大網的口試;在 UCC 的傳道服事滿一年,對於預備自己成為地方教會與跨文化傳道工作更有認識;在美國最重要的聖經協會 (SBL) 發表了論文;在芝加地區的教會改革運動 (TRP Chicago 與 QTI) 的參與。 Theological Method 這門課除了回顧歷代的哲人如何做神學之外,也觸及重要的哲學思潮,讓我對「詮釋學」有更廣的認識:不僅只是聖經神學,而是每項知識都在這個範籌之中。有一個特別的講座,主講者是前美國 Paul Tillich 研究社的主席。課堂中,我負責報告了 Radical Orthodoxy (John Milbank) 、德里達與解構 (Derrida and Deconstruction) 以及後殖民神學 (R.S. Sugirtharajah) 。期未報告的主題是 C.S Song 的故事神學與 George Lindbeck 的 Cultural-Linguistic Model 神學方法的比較,報告仍然在進行當中。 Pastoral Care and LGBTQ Experience 這門課擔任助教,由於是進階的課程,班上也有其他 Ph.D. 與 D.Min. 的同學一起修課與討論,是很實境的牧養議題,由於教授本身是出櫃的已婚男同志牧師 Rev. Dr. Cody J. Sanders ,他的博士論文以及相關的著作及出版讓我有非常多的學習,也更明白在基督教倫理框架下,仍有許多要與時具進的部份。我人來的學習研究與出版計畫也可以從教授的模式當中得到啟示。在課堂中我有一次的專講,主題是 Equal marriage debates in Taiwan and the challenges of past...

「平等機構」(Parity, NYC)年度研討會及退修會在芝加哥麥考米克神學院舉行

Image
「平等機構」 (Parity, NYC) 年度研討會及退修會在芝加哥麥考米克神學院舉行 總部設於紐約市受到數十間地方教會支持的 「平等機構」 (Parity, NYC) 在三月 22 至 24 日美國長老教會位於芝加哥的 麥考米克神學院 (McCormickTheological Seminary) 舉行全美酷兒 (LGBT/Queer) 神職人員與神學生、「成為盼望」 (Be The Hope) 研討會及退休會。該機構的執行長米利暗.埃德蒙茲–艾倫牧師 (Rev. Marian Edmonds-Allen) 表示,在各國的主流教會面對年輕人拒絕進禮拜堂以及教勢下滑的時刻,該組織致力連結與培力全美各地的酷兒神職人員並對現況作出貢獻。 研討會中於獨立的天主教會按立的跨性別神學家 香農.卡恩斯神父 (Father Shannon T.L. Kearns) 分享如何將經驗與經文互讀。其中,多馬質疑復活耶穌的身份並要求察驗釘痕與肋旁,與許多跨性別者被質疑並要求證明轉換手術 (transition therapy) 的經驗一般,而這些多疑者終將會因為我們結痂的故事對真相與真理產生敬畏。 《酷兒美德: LGBTQ 的生命與愛為基督宗教所能帶來的復興》 ( Queer Virtue: What LGBTQ People Know AboutLife and Love and How It Can Revitalize Christianity , 2016) 的作者、聖公會的伊麗沙白.埃德曼牧師 ( Rev.Elizabeth Edman ) 分享在面對既有的文本,除了投降或忽略之外的酷兒閱讀策略,並以公禱書 (Common Prayer Book) 當中自我奉獻禱詞 ( § 61 A Prayer of Self-Dedication) 的一句話「掌管我們的意志」 (so control our wills ) 為例,透過與保羅書信的互讀與希臘文字詞 (ἔχε 與 θέλοντος) 的酷兒引用,翻轉為「深植我們的欲望」 (so root our desires ) ,肯定生命的體驗並在不安裡尋求真實的信仰。 聯合衛理公會的里奇.哈弗牧師 ( Pastor Rich Havard ) 分享在伊利諾大學的校園事工,透過晚餐派對營造包容所...

2018 夏天的代禱信

Image
2018 夏天的代禱信 昨天上午將期末報告寄出去之後, 2018 年的暑假就此展開。 回顧並列舉這個學期在芝加哥神學院 (Chicago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學習與體驗 (2018 年春季 ) 。 「二十世紀神學」 (20 th -century theologies) 大概是目前我遇過最困難的課程了,因為要在一個學期的時間將上個世紀的神學走向有大體的概念之外,還得針對其中一些影響深遠的神學家與著作有一定的掌握,實在非常挑戰。我在這目課就單獨報告了六本書,加上也要閱讀另一位同學報告的六本書,還有其他神學家的書評,每個週未的課前準備壓縮了許多休息的時間。但是,也在教授與同學的彈性與鼓勵之下完成了這門課。似乎可以更明白自己在這棋盤上的相對位置。 「後殖民理論與聖經詮釋」 (Postcolonial theories and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在多樣性充足的課堂討論裡,得到非常多的反省與眼界的展開。在讀 Homi Bhabha 與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的作品時,上學期的 Critical Theories (Frankford School) 以及前一門課的許多概念 ( 尤其是辯證法的應用與解構主義 ) 都成為很重要的幫助。這門課也將成為我資格考的項目之一。 另外,在教授的推薦下,這個學期成為「基督教思想史」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s) 的助教,與 35 位修課的同學一起討論從初代教會直到宗教改革後的時間對於神學的建構、張力與進展。希望我在修課同學的作業上的建議與挑戰,能對助於彼此的學習,也從教授的教學與回應裡,知道協助學習者的角色可以如何扮演。 這個學期有一篇論文得到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SBL) , LGBTI/Queer Hermeneutics Unit 的肯定與接納,將在十一月份於 丹佛舉辦的年度研討會 當中發表並接受提問。這是我在美國聖經研究最重要的單位之一發表的首篇論文。這也鼓勵我持續在聖經研究與酷兒詮經學的努力。 有二篇中文的文章,〈二次出賣妓女喇合〉以及〈取巧者的公義〉,收錄在《 人.性 Ⅲ :酷兒「釋」經 》,於 4 月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