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December, 2017

2017 秋天的學習、回顧與邁向2018

Image
2017 年的秋天是在芝加哥神學院(Chicago Theological Seminary)重要的學習轉折。 (1)    Queer Theories 這目課尚未結束,仍有三本書要進度要在一月份走完。 在一開始的那本 The Routledge Queer Studies Reader (2012) 的閱讀當中,我意識到酷兒研究的面向非常廣泛。而其中非常吸引我的是 Affect Study 、現時性、後殖民、認同政治…等面向。在接下來的幾本書裡,跨領域的研究讓我看見,一定要非常能掌握文本與概念,才能有令人想像不到的發揮:掌握,是為了要拆解的更為細緻,並且將各個元素把玩於掌心。 (2) Critical Theories (Frankford School) 雖然我一直努力地想要用 Star Trek 與 希伯來聖經 裡看見的種種當作例子,與每週要讓我翻過去的讀物互動與報告,但是似乎能得到的回應很有限。 assimilation-autonomy, objectivity-subjectivity, instrumental reason-rationality from the otherness ,這些辯證在每週的讀物裡反覆出現。 在這兩門課的閱讀及討論當中,同學們把各自關注的焦點拋出來,富了我對議題的了解。有趣的是,這兩門課的 critical 批判,彼此呼應。 Queer Phenomenology (Sara Ahmed) 使用了胡賽爾的現象學,討論著人們如何定位自己並朝向何處去,在性傾向上是如此,空間如何被性別化,而人們如何看見被他者化的面向,有不同的自我定位。而哈伯瑪斯在討論海德格  (The undermining of Western Rationalism through the critique of Metaphysics: Martin Heidegger) 以及對德里達的批判  (Beyond a temporalized philosophy of origins: Jacques Derrida’s critique of Phonocentrism) ,竟也回到了典範思考的限制,在時間之內的存有客體化了認知對象,聖言如何在時間裡產生意義,以及人們自以為跨到了新地域,卻實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