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2

持守主的教訓直到得救之日(待降節第一主日 / 愛滋紀念主日)

時間: 2012/12/02 主題:持守主的教訓直到得救之日 經文:路加福音 21:25-36 (1) 前言:我們所以為的世界末日 前幾年有一部電影名為「 2012 」,內容講述的是馬雅古文明的曆法計算,第五次的太陽曆只到 2012 年 12 月 21 日為止,就不再有接下去的日期,電影中的科學家們評估那天就是世界的終結日,人類將受到由太陽劇烈的活動引起地熱增加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地球上的生命將無一幸免。電影的情節發展,湖泊的水消失、樹木枯死、接連不停的地震、氣候的極端變化、生物的驚恐與大規範遷移,火山爆發,一個接著一個的災害出現,最後在南北極的冰層全部融化,大水漫過喜馬拉雅山,全世界都又泡在大水當中… (2) 經文當中也提及的世界的終局 今天的經文所描述的景像看起來也是這樣,「人人在等待著那將要臨到世上的事,恐懼戰慄以至於昏厥,因為太空的一切系統都要搖動。」 (21:26) 不僅只是地面上的改變,連整個的宇宙也都會有大異象出現。這裡的經文是延續從二十一章一開頭對聖殿終要被毀, 「你們看見這一切嗎?日子將到,那時候,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上面,每一塊都要被拆下來。」 ( 21:6) 然後有人問起耶穌,「老師,幾時會發生這事呢?這一切發生的時候會有甚麼預兆呢?」 (21:7) 耶穌的回答很有趣,他提到將會有人冒他的名來說他就是基督,又不斷地強調時候近了 (21:8) ,但是耶穌要這些提出詢問的人不要跟從這些自稱是基督的人,也不要因為所見到的事情驚慌害怕,因為「終結不會立刻就到」 (21:9) 。 耶穌反倒提醒在「終局」來臨之前,這些跟從耶穌的人將會被抓、受迫害甚至關在牢裡被帶到有權力的統治者面前。而耶穌說這是跟從他的人作見證的機會 (21:13) ,並要他們立定心意,而他將賜下口才和智慧,使所說的一切勝過對敵的控訴。 20 節開始是另一次預言聖殿被毀的情況, 22 節「這是報應的日子,要使經上所寫的都得到應驗。」、「在那些日子,懷孕和奶孩子的就苦了」、「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直到外邦人的日子滿了。」都指向有一個特定的時間,那個時間將會發生令人難以想像與承擔的事情。就像是在約珥書 2:1 「在錫安吹號吧!在上帝的聖山鳴鐘吧!猶大的居民哪,要顫抖!上主的日子快到了。」的陳述相同令人害怕。 這似乎讓人意識...

《The Concept of Biblical Theology》書摘

課程名稱:舊約神學 作業名稱:《 The Concept of Biblical Theology 》書摘 日期: 2012/11/30 範圍:第二十一章〈 Story and Biblical Theology 〉 [1] 一、 摘要 (一) 通論 (General)(p.345-346) 用 James Barr 的故事觀點來看,舊約訴說著高度多樣性的合成:行動 (acts) 、事件 (events) 、說話 (speeches) 、思想 (thoughts) 、對話 (conversations) 以及各樣的資訊。有些關連是有時間次序的:按照年代資料、家族長、參照更早的事件以及不會出錯的進程。像是歷史一樣按時間進程將故事累積起來。但是故事與歷史相關的程度有異,洪水的故事不如尼布甲尼撒王攻取耶路撒冷更貼近歷史真確性。故事的累積與這變異無關。這當中也包括了上帝的言說與行動同時也包括了來自於人的,每段故事的比例都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在族長們的故事裡,上帝的顯現 (theophany) 是早期故事的一個特殊屬性;在摩西時代給予法律;在大衛時代的描述則不是神秘和悲劇性命運的介入,而是用不那麼直接與非奇蹟式地展現在一般性的政治與軍事行動當中。上帝的行動嚴格說來並不是那麼直接具啟示性的。 [2] 總括來說是強調故事 (story) 與歷史 (history) 之間的差異,但即使是聖經歷史,在上帝的言說之上仍包括著神話 (myth) 與傳奇故事 (legend) 。這個方法強調故事的發展與累積是為了特定目的,而這比與真實歷史的相關度更為重要,如同上帝與摩西直接的對話被詮釋為一個神聖的行動,若沒有這個對話則將不會有以色列民離開埃及的需要與跨越蘆葦海的事件 ( 出 3:7-10 、 14:1-30) 。 (二) 故事與「歷史」 (Story and ‘history’)(p.347-354) 要指出單一歷史崩毀的原因,就如同要指出導向現代雜亂主要的舊約神學典範 (paradigm) 一樣困難。 [3] 有幾個與聖經神學相關的歷史功能典範: 1.       歷史批判法 (Historical-critical method) 。著重區別、來源的日期、作者的辨識、對傳統的描述、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