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 2016 AAR/SBL Annual Meeting (TX)

這一篇想要把來德州的一些經驗留下來,以免我一回到芝加哥,就又會陷入無入盡的報告與自我產生的挫折當中。

這趟旅程可以成行,完全都是在意想之外。不是因為有人真的奉獻了足夠的旅費,而是一方面學校的老師的鼓勵,二方面自己覺得想要 「放假」 與擴展眼界,三方面是真的有人小額奉獻了連續兩個月(我一直懷疑是不是某種十一的概念?) 最為關鍵的可能還是台灣發生的 「護家盟」 之亂,以及長老教會那群原本受我景仰的信仰前輩對於同志、支持同志者,以及同志處理神學的全然否定、追打並斥之以鼻。雖然2014年的 「反同性婚姻牧函」 事件,自神學院的經驗、聽聞中會的動員,透過 「合一機構」 跨宗派的串連,並在總會年會最後一天的議程裡,進了臨時動議案,當時的議長羅仁貴牧師,以及壽山中會的蔡維恩牧師不顧並帶頭違反總委會的決議 「召開研究小組,對法案以及教派的衝擊討論」 ,並用 「公決」 (僅舉手,未清點人數) 的方式通過(這些我已寫在同光教會的書裡。)

透過機構化對內部不同聲音的消音,以及對外展現的壓迫與謊言,長老教會的改革宗精神至此已行將就木。1117前後,這股反動力量又再度聚集,到今天還沒有收尾。
這些都是背景。


若要仔細地說,我對於學習的狀態非常不滿意,也缺乏動力、目標或信心。每週的課程很滿檔,讀物非常多,作業與報告也都一直在追著,但是,就有一種無法滿足感,一直在問自己:就是這樣子了嗎?沒有其他的可能了嗎?能有功用嗎?看看台灣那群腦包?這些腦袋裡的質問讓我喘不過氣來,再加上我對自己的表現非常不滿意又苦於不知道是怎麼了,又能如何改進?還是打包回家?種種,種種地壓在心頭上。


和一位在德州的朋友,Shou-En Liang 搭上線,原本在上學期就該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討會前後碰面的,後來,上帝安排們有更多分享與交流的機會。並且因為他的用心,我們住進了一間有美味自助的鬆餅店,物超所值的旅社,而且離會議場所沒有太遠 (但據他所言,第一天他拖著行李走了40分鐘)。

正式的會議一共是四天,但是,前一天已經有許多的組織會議進行,我今年第一次參加,沒有機會進入到任何的會議組織當中,而且我一直對自己沒有信心。

2016 美國宗教學術 暨 聖經文學學會 年會 (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Annual Conference 2016)

第一天。

上午,聽了亞洲與亞裔美人釋經學(Asian and Asian-American Hermeneutics S19-110),主題是針的後殖民神學家  S. R. Sugirtharajah 的新作品 Voices From the Margin: Interpreting the Bible in the Third World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2016 Dec) 的回應,回應的皆是亞裔的學者。也很開心就遇見了學校的新約教授 Dr. Seung Ai Yang,我正在修他第二門課程。上個學期,修了 〈女性主義及聖經詮釋〉 並將一份期未的論文報告投到了研討會,在教授的回應與修改後,已經在暑假發表。我向教授報告暑假的行程時,他顯然還算滿意。而這個我在 AAR/SBL 的第一場講座當中,我得到了許多的安慰,因為我那篇報告正是用後殖民的觀點處理約書亞記裡的妓女喇合,並對照台灣/香港的宗教右派,特別是女性,自我殖民父權進而壓迫了性工作者。 「教會與聖經(教義)成為殖民的管道,壓迫著亞洲」 是這一講的主題。 也因為不同的人對這位後殖民大師的回應,讓我得到了啟發,也定要向圖書館建議購買這本25年紀念文集。在結束之後向大師請教性別方面的殖民與壓迫,很難得擠到了空間,他很簡單地說:在書裡有,快去看! (是不是我不夠認真?可是,這本書還沒有出版啊!)


中午,是與一群LGBTQ的學者與朋友一塊午餐。帶著自己的觀點,我參加了SCHOLAR與ACTIVIST的這個組別,討論著如何把學術的研究與做運動的第一田野結合。如果我沒有聽錯,大家都傾向於要求做學問的人一定要想辦法接觸那些行動者、組織者,才能有緊密的互動關係,當然,這群人當中也有許多身兼兩者角色的人在。主持的是德州當地一所大學的PhD學生,他本身就是第一線的人。我向大家分享,在台灣,要把Queer神學的東西登到神學期刊上幾乎不可能,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成立自己的出版社,把東西出版出去;另外,我也參與了幾個團體,在第一線做性別平權的運動,我能做的,就是我在學術上看見的東西,轉化並透過這些團體散發出去,有的是一些聲明,有的是一些文章。然而,我能依然能在這個年會當中得到許多,特別是台灣現在仍很缺乏的同志/酷兒神學的討論。因為,台灣現在仍處在非常護教學的階段:讓同志得以不被吐出去的努力,而還沒有進到用同志的生命或是酷兒理論的觀點,讀聖經做神學。(換句話說,仍是非常引用西方學術觀點的混戰。)

下午,聽了第一場次的LGBTI/Queer HERMENEUTICS (同志/酷兒釋經) (S19-232)

第一位報告的人,是SHUO-EN的學長,他用後殖民酷兒觀點來讀路得記,著重在種族(以色列/摩押)與階級(主人/使女/邊緣者)的分析上,在拿娥米、路得、波阿斯三角關係之間,用酷兒角度看性別/權力面向。是非常精彩的一篇。如:別以為路得是被波阿斯佔了便宜,實質上,他只是個精子提供者,路得的孩子不歸波阿斯,而是給拿娥米的名下,以至於 「比生七個男孩更好」 ,這對女性同行者,取得了物質基礎,得以更堅定地生活下去。這位報告者的博士論文,也會相同用這個方法論,這大大地激勵我持續走下去。

下午的另一個場次,是男性研究與宗教(Men, Masculinities, and Religion group A19-324)。
是一群人白,歐洲與美國各半,我稍早的PO文已經提到,這群人有辦法分析教會內的文件、教會生成、教制,以及引用聖經的詮釋,還有,時代的脈落,來看見 masculinity 是如何轉化變成及展現。摩門教的一夫多妻以及 「超強(男)小孩」 的教養的關係、瑞典教會平信徒的在二次大戰之間男性性別角色的轉變、芬蘭教會把異性戀男性的形象建構成上帝的形象(IMAGE OF GOD)。我突然明白了,男性研究在(基督)宗教裡的研究方法以及被喜愛的品味是什麼,至少在這個場次裡的取徑,是被啟發了。

這場的簡報之後,是business discussion討論明年度的論文方向與主題。這是老師吩咐我們要參與了解的項目,才能明白大家是怎麼思考主題與方向,也好預備自己未來投稿。主席以及核心的成員召集,並邀請每個人對這個場次(男性研究與宗教)提出明年的看法,原本大家一面倒地要寫川普與宗教,後來有人提醒非美國處境也有許多值得一看的東西,因此會朝著政治的陽剛與社會變遷思考與徵求論文。 (無獨有偶,另一個場次 宗教與性 今年的主題就是川普 A19-329)

然後,晚上趕了兩場次的餐點,一個是SBL給學生安排的,另一個是LGBTQ學者的。吃的很飽啊,然後,在酒精的作用之中搭公車回旅舍。

第二天。

上午大迷路,因為研討會一共分散在六幢不同的建物裡面舉行,其中有兩幢距離相當遠,我繞來繞去都出汗了,才在一個神奇的入口找到了我要去的場次,已經遲了20分鐘。

五經 (Pentateuch S20-139a)
頭一位是著名的天主教五經學者 John S. Bergsma,我只有聽見QnA,火光四射地。他的主題是:Was the original Pentateuch a ‘Samaritan Pentateuch’? Re-reading the Torah through Samaritan Eyes. 我是站著聽的,暴滿的情況讓我覺得很嚇人。這個場次的其他簡報對我來說都非常困難理解或跟上,主要是每個簡報的人都慣用希伯來文,經文互讀,以及在非常微小的差異上花很大的力氣處理。要命要是,用英文的經文我都得花時間確認在講哪段了,用希伯來文(原型)又互讀,再處理是否差異,我都迷路了。不過,這些研究也開了我的眼睛:創世記29-30約瑟與他的同伴、獻祭與利未記9章的關係、詩歌體讀利未記18章,頭生是否為聖的申命記內部衝突。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有人在研究這個。

下午參加了 男同性戀與女同性戀女性主義 (Gay men and lesbian-feminism religion group A20-212)。同性婚姻是否真的是同志運動的勝利?「大家討論川普當選之後,將不會挑戰 同性婚姻,因為,這已經是白人優勢及精英的一部份。真不知道該笑還是哭。」當天寫下來的東西,當同性婚姻成為白人優勢的一部份,是強化了白人的地位,相對讓非白人的位置似乎提高了,但實質上卻是弱化了:有色人種還是得靠白人。另外,川普的事件讓人看見許多支持川普的同志們的現身,其實正好見證了整個保守風氣從未因為「同性婚姻」單點突破,讓性別平權真的有往前進,或是想要「解構霸權」的目標稍稍看見成果,在川普的事件裡,恰恰是反證。另外,宗派內容對於同性婚姻的努力,或有進展,但是付上了極大的代價之後,教會是更開放了,還是更趨向保守?答案可能是後者。

在這個場次,我和下學期要修課的老師,也是猶太人的聖經學者與性別平權運動者Dr. Jay Michaelson 碰到了面,也和研究宗派內的性別平權運動學者 Dr. Sharon Groves互留了名片。啊,這些都是資源啊!


趕場到 宗教酷兒研究 (Queer studies in Religion group A20-274),暴滿。
發表人都是第一線的運動者,並且都也投身於學術的研究 (也和前一場相似),但是啊…方法論是有趣的,處境卻是我非常難進入的。

中場換到 性別、別與聖經 (Gender, Sexuality, and the Bible S20-319)
這些研究都很 文本 與 處境分析,很中規中舉的性別研究,主要處理的是特定文本中的婦女,以及 聖經敘事 之間的比較與連結。報告的人都是女性啊!這些文本分析,其實有很濃的女性主義的味道,明年我也可以考慮這個,但是並沒有考慮到意義/性別的不確定性或挑戰經文內部的問題,反而像是要用其他文本/經驗,來豐富化聖經文本的詮釋。(該很簡單吧?!)

傍晚是宗教酷兒研究 (Queer Studies in Religion A20-326)

在前往晚宴前,我又插花了 神聖文本與神學建構的場次 (Sacred Texts, Theory, and Theological Consruction A20-330)。對這些研究者來說,神聖文本不僅只是 基督徒聖經,而更擴展到 信經、教義文本與其他宗教的文本之上,或是簡報者所定義的。一方面,讓我感受到:這絕對是進階版的處境化神學!許多人都使用生物學來研究(這次的主題),因此把地球當成是神聖文本來討論氣候變遷當中愛的議題,就讓人眼睛一亮。

晚宴,在一間被友善gay bar推薦榜上出現的地方舉行,我後來查了資料才明白,店內的服務生們美麗的臉蛋、身材與頭髮的顏色,為何如此吸引我的注目。前院長還記得我,並向我介紹他身旁的一位校友說:「他是台灣來的希伯來人。」二十多位的同學與老師們,就在這裡吃喝聊天,大聲嘻笑,學校招待吃不完的餐前菜,我吃了兩輪之後就飽了,一定是太豐富的起司的關係吧。

第三天。

上午,是LGBT/QUEE釋經(LGBTI/Queer Hermeneutics S21-138),主題是 「時間」,過去的時間像鬼魅般無法驅趕,而未來的盼望如何建構在目前的 「缺乏」 之上?其實好難懂。馬可福音5:1-20,那 「群」 所指的或許就是種種的壓迫,建置、排斥、隔離, 讓人發了狂。但是,這位簡報者運用了德里達,將那人所在的墓地,與死亡之地結合,是死地,是人們所不想靠近的地方。而 「群」 這股力量,發出了怒吼。

休息了一下,又是另一場次的LGBTI/Queer Hermeneutics (S21-230)。特定的經文,用酷兒理論處理,其實,酷兒理論本身就是一個集合名詞,或者,是一個很不確定的東西,因此,展現出來的多樣性,還真有困難掌握。但是,跨文本分析與閱讀卻是這一場的特色,連同畫作也可以與保羅的「改宗」敘事進行研究。我其實也可以嚐試看看,以我知道的台灣處境,選定經文,當成是論文的的一部份,來投稿。

傍晚,我又回到宗教酷兒研究 (Queer Studies in Religion Group A20-326)
我的學長在這場次報告,看樣子是上學期 後期督徒神學 的期未報告修改的內容,因此,我會不斷聽見一些熟悉的專名。我的學習是:我得多下功夫在Queer theory,連同後結構主義的東西也得多讀一點,還有德里達。這群人已經不只是性別研究(相較於前一場次),而是更多地在質疑性別的表現,在意義上的漂移,解讀/讀者中心的批判,另外,對於文本/田野相當地熟悉。如,其中一位研究了希臘型態的身體,如何在美國50-60年代的各式文章、媒體、照片裡發揮影響力(其實是研究色情圖片)。

AAR 的場次都好開闊啊。XD

晚上,參加了  Shou-En  說的華裔聖經學者論壇。一開始就介紹了2014年在香港舉辦的第二屆華人聖經研究論文集,我認識的老師的文章收在裡面,包括了 曾宗盛老師 對於德國在五經研究的觀點與認識在內,是被列為第一篇論文,有相當的代表性與學術價值。另外,還有我曾讀過作品的中國舊約學者也發表了論文。十年辦一次,若我加油一點,2024年我也希望能參加。

「我們對於從何而來,何處是我家,又要往哪裡去,都肩負著責任。」一位香港的學者在演講中提到,他也非常清楚地說在座有人並不適合,也不願意被稱為  Ethnic Chinese,但是,他想強調的是我們受怎麼樣的環境養成,我們成為怎麼樣的人,又在不同的處境裡努力些什麼?這些都成為我們讀聖經的養份。而我們為什麼會聚在這裡?分離之後,我們各自的工作與連結又會是如何?

Homeless  或是 漂泊 一直是聖經神學的主題之一,以色列被提醒著: “記住,你的祖先是漂泊的亞蘭人。” 其實,這樣的失去單一歸屬,對身份IDENTITY的困惑,對於被規範的IDEOLOGY的不適應,非僅出現在這群亞裔美人的學者身上,也出現在LGBTQ的朋友身上,而更加交織著性傾向、性別、種族、國家、(基督)宗教:一直系統不合,無法適應,甚至被仇視被排拒。

我的韓國老師被接納成為這個華人聖經團體的成員,我先前已經聽過他提過許多關於這個團體的事情。也由於他姓 「楊」,一直讓他覺得是不是其實自己是中國人,而且他的外形也和常見的韓國人不同。 我記得上學期我告訴他: “你可以去驗血看看,現在可以查得出來。” 後來我覺得這實在太不高明,因為,我落入了本質論的框框。文化認同,反而可能是更值得探究的面向。 就如許多非基督徒都活得更基督徒一樣。 (什麼 基督徒的基因 之類的論點,也實在太輕易地想要把人陷於自然化的機制裡了。)

一位老師主動走向我,詢問我的學習並向我取了名片,也和葉約翰老師簡單的談話與請安。我想這已經達到原先設定的目標了吧。這是剛開始。


韓國的老師問我參加年會的感受,一如他先前提醒一,會非常累,但是這是過程。我告訴他,很豐富的方法論與研究對話,我的眼睛像是開打了。 「明年在波士頓,你還會想參加嗎?」 「會的,而且我希望能有機會發表。」 「好!我們來試試!」 像是得了鼓勵一樣,教授對著我微笑。

晚上,我調整了我的研究方向與資格考的項目,因為我從這三天的研究論文場次裡面,得到了很多的啟發,雖然仍有太多是聽不懂也弄不明白的,但是就稍能掌握的部份,已經讓我心滿意足。待假期過後,和指導教授討論。這是非常具體的收獲。

第四天。

上午,和 Shou-En 搭上了公車來到會場,卻買了非常昂貴卻不怎麼好吃的星巴克早餐。氣,$7的雞肉土司,昨天的漢堡都可以買一份了!和夥伴告別,希望他學習以後續的博班申請都能順利。他得搭五個多小時回 SMU,但是我想他所愛的家人會用笑臉迎接他。

早上的場次感覺是比較輕鬆的討論與分享會 (Sacred Texts, Theory, and Theological Construction A22-124),挫折經驗如何形塑神學的切入焦點以及論述的內容,特別在川普當選重大創傷事件之後,性別議題如何影響釋經與神學呢?雖然有提出一些各別的生命敘事,但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是在這些經驗之後的酷兒分析:雖然看來很悲觀,但是卻仍充滿了扭轉的力量。其實大家仍非常有盼望。

「深入真實的生命(田野),從中以特定的方法便取得抽象的概念,並與神學、經文對話。”」這看似很簡單大家都懂的事情,我卻在這幾天感受到很大的震撼。

為了不要一直歡樂下去,我換到了另一場希伯來經文形成的場次(Hebrew Scriture and Cognate Literature; Pseudepigrapha S22-120)。非常嚴肅的一群人,其中一個就是在研究一份他新拿到的草蒲紙抄本。若要達成這樣的層次,需要: (1) 學術人脈很好,才能透過層層管道取得這份抄本的研究權 (2) 了不起的經文鑑別學知識 (3) 對希臘文、希伯來文、亞蘭文、敘利亞文非常熟悉 (4) 對於新舊約聖經文原文文本非常熟悉 (5) 不怕孤單以及想像的創造力。

這份抄本顯然有異於路加福音第六章目前普遍接受的版本,而部份地相同。雖然,我並不覺得這兩片紙已經解出了什麼了不起的完整意思,但是,在的學者們倒是非常地開心與認同他研究的付出。我突然也明白了一件事情:研究一定要有什麼具體的貢獻和成果嗎? 這個歐洲口音的學者的研究,只有兩片紙片,而且一點都不完整,仍是用 “猜測” 的居多,但是他認真地整理與報告種種的可能性,卻贏得在場的人的掌聲。並不是功利導向的,在SBL裡,大家認可的是做學問的精神與態度,以及呈現出來的東西是否如所聲稱地。

另一位是研究第二聖殿時期,聖經重新編輯的背景。由於文盲佔了98%,即使 “猶太人成年前都會背頌五經” 但是,一般人根本就不識字,讀,也在經文編輯時沒有插足的餘地,他的被禁聲。 “正統” 掌握在精英的手中,有意識地將精英階級所思所想所要形塑的 “以色列” 寫進了經文當中。 或許,與之抗衡的次團體,要一直到後來(幾世紀)的昆蘭團體文獻才能得到一些不同的東西。

我不知道這些人是怎麼做研究的,但是,這些簡報卻令人心生敬畏。

這幾天,SBL和AAR場次的最大不同在於:許多年輕的學者都在AAR發表,而且場內的互動總是非常熱絡和歡樂,大家一直在動筆,不時有笑聲和掌聲;而SBL裡總是有許多白髮、長鬍子,或是沒有頭髮的白人老生先們,扶著眼鏡帶著淺微笑,沒有寫筆記,卻能一直回應與發問。然而,相同的是這些認真研究的成果,都讓人感動,並在這裡得到應得的支持與鼓勵。

在會議大廳整理文件與電腦,隨後吃了不起的冰棒。賣冰的老闆一家人都非常精典,像是電影裡的人物,令人感受到非常舒服親切的互動。如果,我們都是這樣彼此相待,世界該會更美好。

小結:

這次的AAR/SBL年會,一共參加了 15 個論文場次,四場的餐會,一個特別華語團體。同志/酷兒釋經有三場,宗教酷兒研究有三場,神聖經文、理論與神學建構二場,男性研究一次,男同/女同宗教研究一場,性別釋經一場,五經一場,聖經背景一場,亞洲/後殖民神學一場。很滿了,其實腦袋已經塞得不能再動彈了。 也因有同伴可以一起討論與分享,覺得非常感恩,也希望上帝引導他在聖經神學的研究道路上,滿有恩典。

同志/酷兒神學 是當前美國聖經與宗教研究所接納並活力豐富的一個分支。該沒有理由看輕同志/酷兒的生命經驗,其研究方法與學術成果都常顯著,這是台灣的基督教神學需要謙卑學習的地方。

在前往機場前,遇見了一家人,非常甜美,就如同這冰棒一樣,讓我對整趟旅程留下美好的回憶。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Essenes愛色尼派

舊約原典釋義:創世記 28:10-22釋義

《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讀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