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直到天光ê時 (創世記 32:22-31, 路加 18:1-8) (in Taiwanese)
Sermon title: 堅持直到天光ê時
Scriptures: 創世記
32:22-31, 路加 18:1-8
Date: October 19, 2025
Location: 芝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 YouTube recap (starts at 26:20)
https://www.youtube.com/live/C-DLZ5OuCKo?si=118dGY67SK947d3Z&t=1580
一、 開頭與感謝
真感謝咱教會的邀請,以及陳長老以及素純長老娘的聯絡,以及多多同工共同準備,讓我可以再一次來到芝城長老教會分享信息,一起吟詩、敬拜上帝,享受屬於耶穌基督的團契的快樂。
二、 講道前的禱告
我們一起來禱告:
耶和華我ê石磐,救贖我ê主ah;
願我ê嘴所講ê,心所想ê,tī你ê面前得tio̍h接納。阿們。(詩19:14)
三、處境:日本相撲在英國
我前兩個星期有機會和我先生到英國休假,主要是拜訪倫敦,以及幾位過去在台灣或香港認識的朋友。走在路上,大多數我聽見的都不是英文,而是世界各地的語言。在這樣國際化的城市裡,文化多元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情。我們到各地景點參觀。其他一個地方是Royal Albert Hall (South Kensington, London, UK)。在Queer Victoria(1819-1901)時代,用了四年於1871年完成,可以有5,272座位,紀念他早逝的先生Prince Albert of Saxe-Coburg and Gotha (1840-1861)。Queer Victoria 也因此改變了他的衣服顏色為黑色長達40年的時間,直到他過世。是很大的衝擊。
[投影片2
– 相撲全景]
Sumo wrestling has taken over London. Could it be about to spread across the UK? (By Killian Faith-Kelly, October 18, 2025)
https://www.gq-magazine.co.uk/article/sumo-wrestling-has-taken-over-london-could-it-be-about-to-spread-across-the-uk
日本相撲 (1994, 2025), 大肥相偃 tuā-puî sio-ián[1]
自第8世紀起就有的活動。
[投影片3
– 相撲預備]
Sumo wrestling has taken over London. Could it be about to spread across the UK? (By Killian Faith-Kelly, October 18, 2025)
https://www.gq-magazine.co.uk/article/sumo-wrestling-has-taken-over-london-could-it-be-about-to-spread-across-the-uk
「與根據參賽者體重劃分不同組別進行比賽的柔道和拳擊不同,相撲不使用身高和體重來分組,所以雙方的體重、體型可能相差懸殊,甚至會出現體重超過200公斤的力士與只有其一半體重的力士對決的場面。…..在日本開始種植水稻的時代,相撲作為祈求豐收並占卜農作豐收的祭神儀式,後來演變成為宮廷儀式並持續了約300年之久。…由於相撲作為祈求豐收的祭神儀式持續了約300年之久,因此在相撲力士的舉止、手勢和動作中保留著古時祭神儀式的痕跡。比如,相撲力士站在土俵上,輪流抬高左右腿,然後用力踏在土俵的動作,叫做「四股踏」。這個動作有著要蹬地驅趕惡靈、邪氣,祈禱五穀豐登和身體健康的寓意。在土俵上撒鹽,也是為了驅除邪祟,並祈禱自己不要受傷。」[2]
[投影片4
– 相撲勝敗]
Sumo wrestling has taken over London. Could it be about to spread across the UK? (By Killian Faith-Kelly, October 18, 2025)
https://www.gq-magazine.co.uk/article/sumo-wrestling-has-taken-over-london-could-it-be-about-to-spread-across-the-uk
不同於其他的運動,相撲場地裡沒有電視大瑩幕轉播,也沒有靠高科技「錄影慢動作重播」來進行正精準的裁決,而是循傳統由在場的裁判,全靠人工來完成。
相撲的文化意涵:「相撲是具有尊敬與宗教意義的運動,根據日本神道的教義,鬥力比賽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寄宿在所有生命中的神靈的證明。相撲土俵特有的其中一項儀式是所有力士皆會在比賽前向土俵撒鹽。這是為了驅邪祈福,祈求比賽中無人受傷的淨化儀式。在相撲比賽中,只要其中一位力士接觸到地面,或是踏出「土俵」即分出勝負。」[3]
一般的人,「品嚐相撲火鍋是體驗相撲文化最簡單的方式。「相撲火鍋」的日文為「ちゃんこ鍋(Chanko-Nabe)」,「Chanko」意為相撲選手的膳食,所以相撲選手所吃的「火鍋」就被稱為「相撲火鍋」。火鍋的湯底通常是用雞骨頭熬成而,用醬油或味噌調味。火鍋裡會放入肉丸子、大白菜等肉類和蔬菜。不過,不同的相撲部屋有著不同的傳統調味方式,所使用的食材及味道也不盡相同。」
啊,我是不是太早就開始思考中午的愛餐要吃什麼好料的了。快緊回來聖經文。
四、雅各與上帝的使者摔跤
今天的創世記第32章的經文,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經文。學者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包括猶太拉比的米示拿Midrash有對此經文有很多看法。
若我們回顧雅各的一生:未出生就和他的大哥,以掃,在利百加的肚子裡相爭,出世時,雅各就緊緊抓住以掃的腳跟,用紅豆湯和餅來交換得到長子的名份,用騙的方式,偽裝自己是大兒子以掃來取得以撒要給以掃屬於長子的的祝福,逃亡到大舊拉班家,被拉班騙婚,雅各後來也取巧騙拉班來得到更多的羊群,後來又要逃離拉班,被追趕上後,接上帝進來立約,彼此不傷害。今天他的生命走到只剩下一個選項:回到本家去。一生用搶、用騙、用取巧、用逃走的方面對一切,這就是「雅各」。
今天古老的傳統與經文顯示,雅各有能力和這個神秘的人,摔跤,似乎能力還更勝一籌,以致於那神秘的人,「人看bōe贏伊;就siàn雅各ê大腿臼」讓雅各腳夠無力。這個部份在日本的相撲 (大肥相偃)不知道有沒有「違規」。
對聖經編輯的角度來看,這段經文是後來再加進去的。學者認為可能以色列人在這地方活動時,聽見有這樣的故事:在深夜,有神秘的人出現,與活者的人摔跤,在天亮前,那神秘的人消失離開,不見蹤影。創世記的編者,認為這個古老的故事,很能對他們說話,因此保留了下來。對那時候的雅各來說:滿腦子只剩下恐懼,還得先派僕人去向大哥請安,試探安不安全,另外,還將家裡的人與財產分成兩隊,以防其中一隊被攻打時,還有一隊可以存活,繼續逃亡;所有的牲分三隊送過沿去給大哥以掃。
他沒有準備好和這個神秘的人對遇。「以色列」這個新的名字的意涵是「因為你kap上帝kap人鬥輸贏,lóng得tio̍h
khah贏。」。這個轉變,有許多不同層面來詮釋。若我們仔細看第33章,雅各仍是稱為雅各,而不是「以列色」。刻意沒有修飾的原因,我們就不得而知。
[投影片5
–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脈落來看,在32章雅各的禱告裡面 (1) 從亞伯拉罕以及以撒的應許,「回你本地本族去,我要厚待你」 (2) 後裔要如同海邊的沙,多得不可勝數。這兩個禱告,在今天的經文裡面,似乎從這個神秘的人得到了回應 (32:29),也讓雅各可以繼承這個祝福的傳統,原本只給 亞伯拉罕和以撤。雅各逃離家時,只有自己一個人,今天他卻有兩個妻子,十多個孩子,上百隻騙來的山羊、駱和牛、驢。「你若無kā我祝福,m̄放你去」仍是緊緊抓住這神秘的人以及神秘的力量。
這個神秘的力量,以及拒絕給出自己的名字,讓我們想到摩西在礦野遇見上帝時的情況「我是我所是」,以及人無法直視上帝,以免喪失生命的恐懼,也表示上帝與其神秘的力量,是無法有限的人的智慧與名字給限制,我們無法控制全能的上帝,僅只有上帝可以自己限制,來被人親近。這個對遇的地點,雅各起名為 Piān-í-lī,表示「我當頭對面見tio̍h上帝,我ê性命iáu得tio̍h保全。」
故事的意義必須放在整個雅各傳統之中來理解:祝福再次被提起,但語調全然不同——那是上帝對欺騙者的審判與赦免。上帝親自來與他摔跤,使他幾乎滅亡,卻又在恩典中得以存活。這信仰經驗既包含絕望,也包含對上帝的信任。
這個「神聖遇見上帝」的傳統,不僅在聖經時代有,這個地點今天仍在,我們的教會禮拜堂也可以被視為是「避難所、聖所」因為心中害怕的人、尋求被祝福的人,在這裡,上帝神秘的力量使這一切得到成全。這個傳統也成為猶太人的食飲文化的一部份,「無食大腿頭ê筋」。
[投影片6 – Paul Gauguin]
人和上帝的摔跤,應該是在主日禮拜的信息之後,離開返家的路上不斷地在生命中進行的。
四、寡婦與不義的法官
今天第二段的經文是路加福音書18音,是耶穌教導他的學生「教示in
tio̍h常常祈禱,m̄-thang厭」。
[投影片7
– Pieter de Grebber]
我們需要明白一件事情:在路加的時代,是耶路撒冷聖殿已經不在了,猶太人受到羅馬的統治,是看人的嘴臉生活下去的情況。寡婦是被認為較沒有身份地位,沒有資源,需要受他人協助以及整個社群的支持的人,而今天,他受到雙重的壓迫:從整個身為猶太人受羅馬帝國的壓迫,以及身為弱勢的人被自己同種族的人壓迫,在司法、經濟與政治體系對特定人群長期冷漠以對,使其承受壓迫與不義。
在這樣的處境裡,這寡婦並沒有放棄追求「公義」,常常不斷地去找這位「無驚上帝也無對重人」的審判官,要求主持公道。
[投影片8
–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British]
寡婦在體制對她不利之際仍不懈追求公義,同樣地,歷史也要求上帝的「選民」(120)「晝夜」(18:7)向上帝發出抗拒壓迫、追求公義的呼聲。耶穌用「寡婦與不義的法官」來對比「上帝的選民,以及上帝」,它在同一時間張力十足地表達兩件事——一方面肯定上帝絕對可靠,另一方面也承認在現世生活中,對信靠上帝的人來說,公義與伸冤並不會有效率地到來。
路加的讀者,都很難迴避那些隱含向他們發出的提問:你會在信仰上持續不懈嗎?你會被發現是忠心直到終點的人嗎?當歷史帶來不斷累積的不義苦難,而上帝似乎遙遠無聲,我們為何仍要繼續信靠上帝呢?(123)這正是耶穌的比喻邀請讀者面對的「恆忍之信」的挑戰。
五、信仰是一場持續的摔跤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宣教160週年,同時記念北美洲台灣基督教會協會(TCCCNA)神學研究會40週年[4],在加州舉辦。主題是宋泉盛牧師 – 故事神學,再一次來思考,在處境當中看見上帝道成肉身的救恩,特別是以亞洲的視角 (地域、種族)。在座的兄姊都相當熟悉宋牧師的神學理念,也可能有一兄姊有去參加今年的研討會,我非常希望可以可以多聽您分享,也向您學習。
[投影片9
– 宋泉盛牧師]
宋泉盛牧師,擔任過台南神學院的院長,以及太平洋神學院以及許多普世教會的重要幹部的服事。因為是「黑名單」無法返台、後來在海外教學與宣講的神學家。
宋牧師提出了「故事神學(story
theology)」與「從亞洲的子宮(the
womb of Asia)做神學」的觀點。他提醒我們:上帝不是先在抽象概念中臨在,而是在人們的故事中、在記憶與創傷、幽默與節慶、生活與盼望中臨在。如果說雅各的夜戰是以色列民族的故事(馮‧拉德),寡婦的禱告是受壓迫教會的故事(卡洛
John Carroll),那麼宋牧師教導我們:台灣人與台美人的故事,特別與在台灣人的教會裡面,也是一種聖經的神學現場:在移民離鄉的孤單裡,我們也與上帝與人摔跤、與權力爭辯。我們也常常瘸腿走路,卻也帶著祝福繼續前行。
在這們身上的文化與傳統,比如是剛剛過去的中秋節,在教會餐桌上的茶香與月餅。這些日常不是附屬的文化裝飾,而都可以是上帝臨在的「聖禮典」。在神學院的時候,我們也用過「作月子」的「台南碰餅」以及「烏龍茶」來準備聖餐。福音在我們語言與文化中的再不斷對顯明上帝的臨在。
六、結尾
[投影片10
– Bartholomeus Breenbergh]
今日的講道一開始,我介紹了在英國看見的代表日本文化與傳統的「相撲」大肥相偃 tuā-puî sio-ián。對在英國的日本朋友,以及其他在場的英國朋友來說,那是一個神聖的時刻。
對我們在北美的台灣人來講,我們可以怎麼介紹我們自己,並讓眾人也經歷到「對,這是神聖的台灣文化與傳統,我們也看見神秘與神聖的力量在中間」呢?特別是在尋找與等候上帝回應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在困難的時刻,持守信仰,相信:信實與公義的上帝,終會回應我們的禱告。
當我們為台灣祈禱、為難民發聲、為公義發聲,我們就是那位寡婦的繼承人——晝夜不息地祈求、行動、盼望。祈禱成為對不公義的抗爭,抗爭成為祝福。
信仰是一場持續的摔跤,在害怕、懷疑、受抓的過程中,願咱每一個人,以及整個的信仰團體與教會,都終能遇見上帝,也讓眾人看見這上帝真實臨在我們當中。
七、講道後的禱告
咱一起來祈禱。
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以色列的上帝:
願你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向我們說話,用你的恩典遮爇我們的不義,也幫助我們能真面在你面前,承認我們的有限。賜給我們信心,幫助我們在困難當中,不失志,但仍專心仰望你的恩典,知道你在風雨中掌權。禱告靠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 YouTube recap (starts at 26:20)
https://www.youtube.com/live/C-DLZ5OuCKo?si=118dGY67SK947d3Z&t=1580
[1] https://itaigi.tw/k/%E7%9B%B8%E6%92%B2/
[2] https://www.gltjp.com/zh-hant/article/item/10024/
[3] https://www.gotokyo.org/tc/story/guide/beginners-guide-to-sumo/index.html#:~:text=%E7%9B%B8%E6%92%B2%E6%98%AF%E5%85%B7%E6%9C%89%E5%B0%8A%E6%95%AC%E8%88%87,%E5%9C%9F%E4%BF%B5%E3%80%8D%E5%8D%B3%E5%88%86%E5%87%BA%E5%8B%9D%E8%B2%A0%E3%80%82
[4] https://tcnn.org.tw/archives/25376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