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他模樣識主越深


日期:2012-10-21
經文:馬可福音 10:35-45
講題:學他模樣識主越深

今天的經文記錄著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約翰與耶穌以及與門徒間的互動,按經文所記是雅各和約翰想要在耶穌得著榮耀時,想要為自己優先安插位置,而引發一連串的故事。在這段故事之前,是耶穌第三次預言他自己的受難與復活。
馬可福音裡面,耶穌一共預言了三次有關於自己受難與復活的記載。第一次是在第八章,當彼得回答耶穌所問的問題:「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他:「你是基督。」之後隨後在第31節,耶穌第一次教導他的門徒關於受難與復活的事。但是認出耶穌是基督的彼得卻因指責耶穌,試圖阻止耶穌走向他的使命,被耶穌罵為「撒旦」,並且命令他退去。如果在現代,耶穌可能會覺得他「腦袋有洞」或是「你是不是有什麼困難」,表達他的情緒與疑惑。
第二次在第九章的30節,把受難說的比第八章更清楚,但是在32節馬可福音的作者卻寫下「門徒卻不明白這話,又不敢問他。」隨後往迦百農的路上,門徒們彼此議論著誰最大;而耶穌向他們說「若有人願意為首,他要作眾人之後,作眾人的用人。」並且領過一位孩子,又抱起他說接納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納他,也是接納那差耶穌來的。
第三次就是在第十章,這次作者將更細節的部份都表達出來。耶穌走在前頭向耶路撒冷走去,而跟著耶穌的門徒與群眾很驚訝也很害怕,當他們聽見耶穌說跟從他的人不但要撇下一切,還有房屋、兄弟、姊妹、兒女、妻子田地之外 還會受迫害,任我們當中的人也會相當不安吧!不僅如此,耶穌也將他將受死罪,被交給外邦人,被戲弄、被吐口水,被鞭打與殺害,而三天之後他會復活的情況告訴門徒們,似乎耶穌也越來越清楚他所要面對的。
就在這個時候,兩個已經跟耶穌三年的兄弟雅各與約翰,繼彼得之後成為這相似故事結構的主角人物。他們兩個人走向耶穌,可能模仿著小孩子說話的方式與語氣,賴定耶穌一定要答應他們的要求。耶穌卻沒有阻止他們,反而順著他們的要求回答:「要我為你們做什麼?」這兩兄弟回答他們心中的渴望:在耶穌得著榮耀的時候,成為他身邊最靠近的、最有權威的人,一個在左邊,另一個在右邊。
耶穌的回答:「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似乎不僅只是對門徒的要求感到失望,也傳達著一連三次對受苦與復活的教導的失敗。「榮耀」在這兩兄弟看來是耶穌就要在首都當總統了,扶轎那麼久終於要有所回報了,他們要成為副總統與行政院長來卡位。耶穌進一步詢問他所將受的杯,所將受的洗,他們是否都清楚而且能承擔了嗎?像小孩子看準了心中想要的禮物一般,兩兄弟心中看見了出門可以有大車坐還有隨護幫忙開車門的「榮耀」,卻不明白那杯中裝的是為福音受苦難,甚至經歷死亡的洗禮,不假思索堅定地說:我們能!
若我們看下一段的經文,盲人巴底買聽見是拿撒勒的耶穌時,就喊了起來說:「大衛之子耶穌,可憐我吧!」他的眼睛雖然看不見,也未曾跟隨過耶穌,但是他透過別人的轉述耶穌所做過的事與自己的思考,聽耳朵一聽見就用心辨認出耶穌是大衛之子,是那位預言中來拯救人的那位,隨即他能看見,並跟隨了耶穌。與門徒近乎心盲與愚蠢的舉動與反應,呈現有張力的對比。
回到41節,其他的十個門徒聽見這兩兄弟想先行卡位,就很生氣,他們這種偷跑的事情真缺德,在不久前(也就是前一章)才剛議論過一次,耶穌也當場潑他們冷水,現在竟然私下找老師「橋」。
耶穌成為一個老師,召聚他們,並告訴他們雖然在現實的環境裡面,外邦人有君王治理他們,我們有看電視治理國的總統;外邦人有大臣操權管轄他們,我們有讓人很不平安的「安心內閣」聽不見人民的辛苦,推動油電雙漲加重生活的負擔。但是在跟著耶穌的人當中不該是這樣的。馬可福音不斷重複的想心概念又出現:「要做大的,反要做用人;要為首的,反要作奴僕。」並且耶穌陳明自己人子的任務不是來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甚至是捨了自己的生命做多人的贖價。我們想到約翰福音當中耶穌跪在門徒腳前,為他們洗腳的服事,以及後來為著我們的罪被釘在十架字上的贖罪祭,反倒使我們得到生命與上帝的接納。對這群跟隨他腳步的人,成為教育者的耶穌以自己為生命的教材。
今天是總會所定「教會教育事工奉獻主日」,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主日學紀念主日」。主日學的起源於1769年的倫敦,一位哈拿小姐(Miss Hanna)每個禮拜前聚集小孩子,教訓聖經和教督教信條,這是英國主日學的開始。之後雷克士在一般小朋友在學校上課的時間,看見工廠附近有一群孩在玩像是沒有人管的一樣,原來他們的母親是工廠的作業員,沒有多餘的時間教導與照料他們,他們的衣著破爛、聚集賭博與做壞事,這讓雷克士很傷心。
1780年他聘請了四位女教師,讓六到十四歲的孩子一起讀書與讀經,規定上午十點到十二點要討論,下午要一塊禮拜並讀教理問答,直到五點半才放學。有四項生活的規定:(1)手臉要洗 (2)梳頭髮 (3)衣服要清潔整齊 (4)放學後不可亂玩,要快回家去。反應當時在工業革命之後,大量的勞動人力需要對社會及家庭結構造成的失衡情況,孩童沒能有良好的生活與信仰的教育。這就是被稱為「慈善學校」教育事工。
不僅如此,這群主日學的老師也自編教材,頒發獎品給優秀的學生,鼓勵青少年熱心讀書,主要的內容是信仰與宗教的課程、識字與書寫;剌激一般教育的興起,以及教育的平民化。
但是一般的人稱這學校是「貧民學校」,甚至有人叫他「破布學校」,所以後來改名為「安息日學校」與「聖經學校」,以讓其他階層的子弟來就讀。
在我們長老教會裡,第一個有正式主日學組織的教會是烏牛蘭教會(埔里愛蘭1888),接下來是太平境教會(台南1889)、馬公教會(澎湖1894)…等。自1865年展開宣教之後,可以說是很早就開始展開主日學的教育事工了,而教勢穩定發展。但是,教育系統的不健全突顯在1954年展開的「倍加運動」,當時教會數增加一倍,信徒也成長將近一倍,新的信徒在奉獻及服侍的參與上訓練不足,但是教會的經濟支出擴大,服事的項目增多,反而都是增加了老信徒的重擔,至使信徒嚴重流失,只注重量的增長時,教會的教育事工卻沒有發揮有效的功能。而這個運動的本身似乎也有未仔細考慮之處,雖然信徒火熱,「但是僅只著動在個人靈魂得救、重來世輕現世、求平安避苦難的層次上,它的教會觀則著重在教堂建築物的增建、主日禮拜的出席、會友人數的增加等。」[1]
這個例子突顯教會的教育事工在教會的穩定性上扮演著相對重要的位置。我們博愛教會受太平境教會的影響在仍是佈道所的階段時,就已同步在主日上午九點開始主日學,在升格為支會之後,神學院還派神學生來支援主日學的事工。從19691228日的教會週報上可以看見,前一週的主日禮拜有78位參加,主日學卻有75位參加,同一時段支援的神學生達九位之多,實在是相當厲害!一定也讓這些孩子們對於信仰有更深的認識。
隨著台灣教育的普及,以及整體環境的變化,以「主日學」為主的教育事工的學生不僅只有學齡的小朋友、不大也不小的國高中生,也擴及到出社會的成人信徒與未信者;不在只是停留在識字與寫字,而有多元的發展。如藝術繪畫與音樂為主打的「兒童營」型態;因近幾年生態議題、社會結構的轉變、人我關係的疏離而發展的「生命教育」也大受歡迎,深入的查經、社會與特定議題的講座與教會的服事練訓…等,「主日學」已慢慢地變為「教會教育」,期許透過對信仰價值的傳遞,讓人能更認識創造者上帝、愛惜土地與善用資源、接納自己與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他人,並期許在教會內外的信仰參與有更入的認識。
在暑假期間,我們教會的主日學就在小琉球舉辨夏令營,走出水泥的叢林,讓孩子們從大自然當中認識上帝奇妙的創造。在18世紀的「貧窮學校」把街上的孩子帶到教會裡,21世紀的我們把孩子帶到外頭去,在型態上著實是很大的轉變,但是在核心關懷的議題與面向上卻表達相同地熱情對處境的回應。「課業壓力」反應的升學主義,嚴重地影響著教會教育事工的發展,我們除了鼓勵我們的子弟在智識上的努力與追求之外,還有什麼是我們要堅持與努力歸榮耀上帝的?希望我們教會的教育事工能繼續保持敏感,適切引領每位不同的學生。
在主日學校裡你是個怎麼樣的學生呢?是愛打彈珠、ㄤ仔標還是自許為雲州大儒俠的白目小孩嗎?是不停在手機上滑來滑去不時還會發出笑聲的低頭族呢?超越時間數十年,一定有很多充滿怨念的主日學老師吧,怪不得《愛你的主日學學生》這本書還會大賣。但是,在今天的馬可福音經文當中,耶穌的學生是在他已經多次表達自己即將受苦難與死亡,仍搶著要分先後與高低,他可能比在坐有擔任教導的人更有資格吐血吧!耶穌的所經歷的或許也可以成為許多人的安慰。
今天的禮拜當都是由主日學的孩子們來擔任服事,我們可以聽見他們在詩歌當中表達的信仰熱忱,在服事當中的專注,以及練習也在這些過程裡面更認識自己與辨別上帝的旨意。歌詞的內容:「奉耶穌的名,我禱告,祈求主教導我看見,看見主榮美與大能,看見主我相信我的主。」這是孩子們的詩歌與宣告,像巴底買一樣,我們是不是也期待聽見主耶穌的聲音,立刻就辨認出來,而且努力尋求與跟隨?這些「主日學」的孩子長大了,就成為教會的同工,如入與上帝同工建造教會服事裡,我想信在座的許多兄姊都是這樣子過來的,對過去的老師的印象可能淡化了,但是我們對信仰的態度卻深受影響。
在今天經文中爭吵要坐在耶穌左右的兩兄弟,雅各後來成為教會的領袖,是使徒中第一位殉道的;約翰被流放在拔摩島,但是在那裡,他仍努力寫下了《啟示錄》這書卷,教導與鼓勵信徒們在苦難中,我們會看見新天新地,而且基督的拯救就要來臨。我們今日所教導與展現的,也將會塑造我們的主日學孩子們將來的模樣。
結論來說,在門徒間的爭吵之時,耶穌看見對於權力與名望的引誘宰制了他們的生命,耶穌進入他們的脈落中召聚他們,再一次教導他們「誰願為大,就要做用人;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與世俗的價值相反而行,走向一條受苦卻邁向新生命之路;耶穌並且以自己為榜樣,走在我們前頭,跟隨他的腳步的我們,不論是像門徒一樣的教導者,或是單純如群眾的跟隨,將如何跨出我們的每一步呢?願主耶穌的模範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



[1] 鄭仰恩,〈倍加運動〉,http://www.laijohn.com/PCT/PKU/brief/Tin,GUn.htm,截取日期:2012/10/18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Essenes愛色尼派

舊約原典釋義:創世記 28:10-22釋義

《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讀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