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導論上課筆記及一些整理


新約導論上課筆記及一些整理

用書:

The New Testament: A Student's Introduction, 4/e

 Stephen L. Harri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 Sacramento

Chapter 1 An Overview of the New Testament



Chapter 2 How the new testament was formed and handed down to us


Chapter 3 The two worlds in which Christianity originated

Jewish and Greek 猶太與希臘

在舊約各國有明確的守護神,彼此對抗。但到了新約,在帝國穩定環境下,諸神的祟拜變得是「需要→滿足」的傾向,而非國族間的衝突。仍持獨一神的猶太人,並其獨特的生活規範就被視為不同與怪異。
一神論信仰(在被擄歸回之後才確立)
→將多神信仰降為「天使/差役」
→而尊祟耶和華的地位
→處理輸給巴比倫神的方式:因為人犯罪,而非神明打輸

The Torah(p.37)
在定義上極困難:文字Torah(指五經)
→口傳Torah:為了實踐在各環境中的解釋文(如法利賽派),亦如諸先知、詩篇…都可算是

The Jerusalem Temple(p.39)
Temple 1:所羅門
小型的聖所 587bce
Temple 2:大希律 20bce
→集中敬拜的工具(於耶路撒冷),成為猶太宗教的象徵
70ce Temple 2毀:法利賽派認為不需要重建;基督徒則以耶穌為祟拜中心取代了聖殿祟拜

Greek Philosophy(p.41)
柏拉圖的二元論哲學
→二元論各文化都有,特別在宗教場域裡。Ex:光明→黑暗;好的→壞的;物質世界(肉體)→觀念世界(精神)
身體成為監牢,進而尋找觀念 的起源(即真理)

斯多亞與忍耐Stoicism
Logos道的觀念
向內尋找,但是克苦

伊比鳩魯Epicureanism
神並不與物質世界相關
→故,是無法追求的
→故,追求身體的舒暢並不影響與上帝的關係

犬儒主義Cynicism
初代教會的信徒很多都是這類型的人→四處傳道者
壓倒→憤世忌俗→四處傳揚並批評社會像→民間聲望高,但不能為自己的利益

希臘羅馬的宗教(p.44)
基本上是多神的(polytheism)
Zeus宙斯
Juptier邱比特
Hades冥府
Apollo阿波羅
Asclepius醫神
Dionysus酒神

新柏拉圖主義:將二元結合在三層天的觀念(Box 3.1)Soul/reflection material path Idea/Reality
普遍存在於時的神秘宗教裡,宗教的主要功能是確保「路徑」(path)的平安。這宇宙觀影響了所有的立論。

諾斯底→各派互相發言、抗爭
Demiurge 創造的神(是次神)
“Father”才能真拯救,若能掌握這智慧,就能得救(成為基督徒就意味著掌握了)

Box3.2 Dionysus of Thebes(底比斯的酒神)Jesus of Nazareth(拿撒勒的耶穌)(p.50)

The Mystery Religions 神秘宗教(P.52)
神秘祟拜(mystery cult)
→盛行於城市裡;新的身份認同的需要;新移民的失根與重建
(ex:基督教的興起)
1.      人死後的保證
2.      不認同者就無法知道那秘密(ex:可4撒種的比喻)
3.      支持敬拜的最基礎

Questions for review(3)

1.      describe the concepts or beliefs common to most group of first-century Judaisms. How was the idea of Jewish monotheism related to Torah practice and the Temple cult?
2.      Define the term philosophy, and summarize Plato’s teaching about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and eternal spirit world.
3.      How did the Stoics and Epicureans differ in their views of reality? How did ideas expressed in Cleanthes’ Hymn to Zeus become part of the New Testament?
4.      Identify the major Olympian gods and their principal attributes. In what ways does the Greek myth of Dionysus anticipate elements in Jesus’ story? Name some parallels between the two “sons of God” who suffered, died, and attained posthumous immortality.
5.      What were the “mystery religious”?  What benefits did initiation into the cults of Dionysus, Demeter, Mithras, Isis, and Osiris confer on the worshiper? Enumerate some of the resemblances between some mystery cults, such as that of Mithras, and early Christianity.

Chapter 4 The Troubled world into which Jesus was born

Antiochus’s Persecution and the Maccabean Revolt(p.59)
安提阿古四世
1.      自比為上帝
2.      力推希臘化
3.      禁止猶太人遵守摩西律法(ex:年青人不守割禮)
(猶太人的生活、禮儀受到衝突,開始思考退到何種層度仍可稱為「猶太人」)

Box4.1 Alexande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uler Cult(p.60)

獻母豬汙染聖殿(p.61)→但9:2712:11

Hasidim哈西典人(敬虔的人)→參與mattathias的武力反抗運動
To keep covenant and hesed 以色列的勇士,甘為律法捨身
在馬加比時代出現的族群(因為滿角色的混亂)
1.      法利賽人(分別,但未分離)→強調禮儀;團體本身就是聖殿,會堂的聚集也因此有了意義
2.      愛色尼人(曠野)(分別,分離)

申命記的神學不再適用:遵守者就必昌盛的原則
→反倒是遵守者有生命的危險。當時並沒有永生/復活的具體觀念

巴勒斯坦地區常處於(1)兩河流域(2)尼羅河這兩股勢力的拉扯

但以理書受到希臘化思想的影向,而有了復活的概念(12:1-3)
→這是殉道者的獎賞→300年後的啟示錄,則除了復活之外,還結合了審判。
「大祭司」成為外來政權與猶太人民的溝通橋樑。
安提阿古四世在聖殿獻母豬褻瀆了聖殿
→但以理書:行可憎之事(12:11)
→約10:22「獻殿節」(修殿節)潔淨了聖殿

「祭司」與「國王」的結合→馬加比家族

Box 4.3 CSocial Pyramid: Overview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社會階級圖
帝國貴族→文官→一般人(相對貧窮)→在貧困邊緣→一貧如洗
而耶穌處於「一般人」的階級,可能不識字
用「牧羊人」比喻,亦非高皆的行業。

復活:生命價值的詮釋;抵擋壓迫的盼望與力量
「上帝國」?是指稱天上的屬靈國度嗎?
→耶穌並非如此陳述,而更多的是要提出反向思考。
雇主關係(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p.70)
主:提供保護
雇:負責生產糧食

稱呼「主」代表的是更深的生命依存關係,雇工甚至是主人的財產,不能自己決定命運。

bar Kochba (p.73)
一種彌賽亞運動
→社會不安,期待重建聖殿(按利未記記載,第一聖殿及第二聖殿相隔70年。66ce聖殿被毀之後,又到了70年的時間點)
在這之後,再也沒有猶太人的反抗運動記錄,也不再有重建聖殿之舉:拉比猶太教為唯一的聲音。


Chapter 5 The Diverse world of first-century judaisms

第一世紀多樣性的猶太教

極度分歧:撒都該人、法利賽人、愛色尼人、撒瑪利亞人、奮銳黨人
受巴勒斯坦與希臘化文化影響大
Ex:移民社會反而能保存許多文化傳統

The Sadducees 撒都該人 (祭司典)(p.76) righteous ones

撒都該支配了大議會(三和林 Sanhedrin)
反對猶大國族主義(適應希臘化的習慣與羅馬的統治)
實踐文字妥拉,拒絕口傳(法利賽人的,包括一些概念將來的審判、復活、天使或魔鬼也都拒絕)或其他解釋經典
只認五經內容

The Pharisees 法利賽人


抱泥於條文
福音書裡呈現的是對法利賽人的偏見(耶穌首要反對者:認為法利賽及文士是盲人領導)與不公平
反應了在耶穌死後一段時間,基督教與猶太社群間的不良感受
教會和會堂之間的衝突,在羅馬攻陷耶路撒冷時達到高潮(70ce)
90ce之後,猶太基督徒就被趕出會堂了,並被指為猶太傳統的歪曲者
遵守禮儀的潔淨,強調分別

Strict Torah obsercance 嚴格的妥拉觀點
除了文字的摩西妥拉之外,還接受口傳法律。
Oral law Mishnah 大約是200ce由拉比 Judah ha-Nasi所詮釋,妥拉的釋義書
拉比(rabbi)稱呼的出現(在耶穌的時代)
Mishnahthat which is learned by repetition 借重復而學習的資料
Gemara 一部完整的註釋書,由Mishnah而來,後來形成 Talmud(25萬字)

Talmud(teaching教導)
1.      巴勒斯坦形成 Jerusalem Talmud 400ce
2.      巴比倫形成 550ce
其中,巴比倫Talmud形成了猶太宗教及其生活的來源小冊子。

遵守Torah讓民族得以存活下來,並在生活中有所區別(也因此猶太人可以在聖殿毀了之後接續存活下來)

Hillel and Shammai
Hillel 較自由:不要向你的鄰居做出你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也是耶穌的金黃規律的來源(7:12)
Shammai 疏遠人性,嚴格,照字面

Gamaleiel 加馬列,保羅在此門下學習

The Academy of Jamnia (Yavneh)
一個靠海的城市的名稱,這的拉比成功能轉換沒有聖殿獻祭生活的猶太教。
Yohanan ben Zakkai (1-80ce) an eminent Pharisee.
形式的猶太教(formative Judaism)
Ben Zakkai reportedly answered that henceforth “deeds of love” – humanitarian service – would replace the old system of animal sacrifice.博愛的服務將會取代動物獻祭
I require mercy, not sacrifice.(Hos. 6:6)

Mishnah (2th ce) Jamnia形成,是Torah的註釋書
Talmud(6th ce)(有巴比倫與巴勒斯坦二版本)



100ce 舊約聖經正典確立
Pella傳統:猶太基督徒不參與團城抵抗事件
                馬太:行那可憎之事時,要逃到山上
                →落跑
70ce:猶太教與基督教分道揚標(事實上:因地而異,並非各處都是在這個時間點,或是有這麼嚴重的衝突)


The Samaritans 撒瑪利亞人

以基利心山為敬拜中心→在馬加比時代毀壞
敵對耶路撒冷的宗教
只遵守五經
在福音書裡,撒瑪利亞人是唯一能與新約團體有良好互動的團體。也這也是唯一存活到現在猶太團體(而非拉比式的猶太教)

The Essenes and the dead sea scrolls 愛色尼人

140bce – 68ce(後被羅馬軍隊給消滅了)
Essene = Qumran 仍無法確定
昆蘭有猶太教的作品(死海古卷)→有註釋/次經
反聖殿/祭司→形成一個新的團體,但仍用祭司觀點看待事物
公義的教師(Teacher of Righteousness)早期的領導者

死海古卷(1947ce發現)
1.      2th bce的希伯巠內容
Masoretic Text(MT)馬索拉文本,53(其中以賽亞書比現存的版本早900年,耶穌當時代的人無人知道這份文件以及其中的經文)
2.      包括了次經和偽經
Pseudepigrapha 偽經
3.      愛色尼釋義內容…哈比谷、以賽亞、何西阿、彌迦
4.      典外作品
其他內容為
1.      訓練手冊 Manual of Discipline
2.      管理規則
3.      愛色尼詩歌
4.      祝福與咒詛
5.      Zadokite Document大馬士革文獻
6.      聖經的詮釋
7.      戰卷


The Zealots 奮銳黨人

反抗羅馬統治,從63ce開始,猶太戰爭(66-73ce)
很晚才組政治團體(66ce之後)
後來猶太教轉向不反抗也沒有末世預言(因奮銳黨的錯誤,奮銳黨被消滅,自由的國家主義也受挫)


The Messiah: First-Century Expectations(p.85)彌賽亞:第一世紀的期待

耶穌並不符合彌賽亞的期待:從外邦軍隊中拯救人們、重組散居的猶太人、重建大衛王國、普遍的和平;而且耶穌是很羞恥地死去
申命記21:23 掛起來的是被上帝咒詛的
→保羅在加拉太3:13改變了這個想法,他承擔了人的罪和懲罰

53 僕人之歌

祭司:自麥基洗德
君王:自大衛王
集合在耶穌身上→第二次再臨(終末)
用意:完成所越達成的「完全」狀態

Mashiah – Messiah 意指:受膏者,君王被膏頭的記號



Chapter 6 The Gospels

Form and purpose 形式與目地

古代的傳記:生平記錄,開山祖師才會被立傳,歷史正確性並非首要,追求的是團體的合理性,而且盡可能收集故事,一開始是口傳(正確性相當低),刻意潻加故事的背景(情境),以提高正確性與理解
但是,這個背景也限制了解理的脈落

四福音:歷史耶穌的主要來源;信仰的基椁
Synoptic gospel共觀福音書:馬可、馬太、路加
相似之處:以在約但河受洗為開頭、從加利利的為啟點的旅程、醫治生病者、教導群眾、爭論關於妥拉。只一次到耶路撒冷,並在那度過最後的一週,而且有詳細的記載;使用格言和比喻
約翰福音有90%是獨特的;且耶穌經常在加利利與耶路撒冷間來回;不用格言及比喻

正典的要素:
1.      使徒性–使徒所寫的
2.      大公性–普遍流傳
3.      正統性–符合使徒傳統

一個進程:
A.      Oral最早的口傳:Christian kerygma (proclamation about Jesus)30-33ce之間的事蹟
B.      Saying Gospel 格言式(如:子曰…;耶穌說:…);每則單獨存在
C.      Narrative Gospel敘述式

Tomas Gospel多馬福音(p.105 Box6.2)
裡有許多的God’s saying的句字,可以支持這個理論;和重建的Q60%的相似
但是裡面有許多諾斯底的想法,是4th ce的作品,在6th ce被隱藏了起來

為什麼是四本福音書?
→愛任紐:地有四極,所以我們需要四本福音書

Fundamentalism 基要主義者:all or nothing 聖經無誤論
→學者都不認同

Historical Criticism(p.101)

知道越多第一世紀裡猶太背景的資料、希臘化語言、文學形式、社會習慣、哲學概念、宗教信念…等會有助於了解福音書裡的記錄與描寫。
Question
1.      真如作者所寫的這樣發生嗎?
2.      與我們所知的歷史情境是否一致?
3.      作者的基礎與偏見是什麼,而影響了描述?
4.      作者、日期、潛在讀者、社會與文化處境…等

歷史的記錄是否真實的如此發生?
→極度不可能!!因而,轉向對團體信仰的價值來看(神學意涵大於傳記)
「起源」的故事
→不重視歷史正確性,而著重對團體的意義(可能有混合歴史事件)
→成為一種洗腦的工具

The synoptic problem
1.      Mark最早
2.      共觀福音都按一個次序發展且記錄事件
3.      一些跳脫的方式:馬太與馬可不同,但是路加與馬可相同;路加與馬可不同,但是馬太與路加相同→馬可是共觀福音裡主要的參考版本
4.      三者之中記錄最簡短的:馬可。馬太和路加都會加東西上去。

The two-document theory 雙來源論(大多數學者認可雙來源論)
馬可福音(按年代序的框架) Q(教導) 成為馬太(再加上M來源)與路加福音(再加上L來源)的主要來源。其中路加保存馬可的情況較好(不自行加東西,ex:貧窮的人有福了)

Kerygma:關於耶穌的口傳內容
→這是就是 Q (Quelle)的內容(但是保羅的作品卻很少引用說明耶穌的生平)
口傳也會因所在地而有所修正與適應(對外邦人傳講)→致使在福音書當中會產生多樣性
Mark:不反對我們就是支持我們
Matthew:不與我在一起的就是反對我,不收聚的就是發散

Box 6.2四個福音書的時期(p.105)
1.      唯有口傳(30-50ce)
2.      早期的文件(50-70ce)Q資料編輯;多馬福音(QSayings Gospel)
3.      猶太戰爭之後與第一正典福音書(66-70):馬可福音
4.      擴增馬可的內容(80-90ce):馬太與路加
5.      獨立的傳統(90-100ce):約翰福音

馬可福音
1.      最早(假設馬可是最早寫成的,90%出現在馬太與路加)
2.      簡潔
3.      耶穌神性最低
cf 天主教認為馬太最早

Form Criticism(p.106)形式批判
定義:從福音書當中標示出最早的口傳形式
許多獨立的單元:短的述敘一段故事、不相關及衝突的故事、宣言、比喻、言說(saying)
而不同的作者編輯為不同的寫作形式
Periscope:可分離的部份單元  A selection or extract from a book
(peri – about ; koptein – to cut)
The Sitz im lebenlife-setting or  social circumstances可能的生活場景或社會環境
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目地傳講關於耶穌的事:傳道、抵擋、建構、彼此爭論、為了敬拜設定

The Q (source) document
50-70 ce組成:在馬太路加有,在馬可沒有
一共有230節關於耶穌的教導。馬太山上寶訓 vs 路加平原寶訓;非述敘性的,而都是 saying 句型
不包括對耶穌之死的拯救行動的神學詮釋;僅聚焦在道德表現、比喻、靈性洞察
有另一個獨立的來源,記載了關於神蹟與記號的,後來被整合到約翰福音裡

Composition of the canonical gospel

馬可福音被稱為 passion narrative with a long introduction耶穌受難的長敘事
沒有給予強烈的神學意涵(在十字架上),有別於Q團體。

Gospel Authors
馬可沒有註明目的,沒有註明他自的讀者,編輯地點,日期等。
作者都是2th ce才被訂下來的。

馬太80-85ce:馬可+M (馬太特別的材料)
路加85-90ce:馬可+L(路加的特別材料)


The Griesbach Theory相當少數的人支持
Johann Griesbach(1745-1812)
從三本福音書都有的內容來看,馬太和路加是對馬可對立的,不全能相信雙來源論,而僅承認是有部份markq的共同內容。
Minor agreementHarmonizing


p.108
2th ce才定出福音書的名稱

Literary analysis of the gospels 文學分析

從五福音當中使用:Literary criticism
研究完成的作品,主要的關心與主題;基本的設定元素、角色、對話、策畫、風格,修詞學技巧。

Redaction criticism 編輯批判(p.111)
組合、重新編排以及重新詮釋來源資料,
如馬太和路加並非完全照著主要的來源走,而是還表達了特殊的神學觀與意識型態

p.112 Box 6.5 角色的比較 The Gospels’ Cast of Characters
共觀福音:(1)加利利(2)山上變貌之後,向耶路撒冷走去
Cf 約翰福音:猶太地–耶路撒冷來回穿梭

Narrative criticism 敘事批判(p.114)
故事元素內容(用於共觀福音書)的使用於主題或角色上,甚至是空間與環境的設定,強調也反應了作者的觀點;空間的使用也表達了價值判斷(如:常在加利利)
Ex:受難週的篇輻多於其他內容
耶穌的對手門:文士和法利賽人,他們對耶穌的拒絕令人感到生氣

A composite portrait of jesus


Chapter 7 Mark’s Portrait of Jesus

The hidden messiah and eschatological judge隱藏的彌賽亞與末日審判


馬可福音面對三種挑戰:(1)猶教宗教讀者(2)希律王的統治人員(3)羅馬官方人員
Hidden Messiah:被當時代的人誤解與看輕;耶穌來服事人、受苦、死,最終是完成了神聖的意志。

保羅是最早寫關於耶穌的事蹟的。除了死在十架上與復活之外,保羅不關心耶穌的生活以及教導,除了最後晚餐上所發生的事。
馬可:少有耶穌的教導,但是有很多他的行動,特別是他的醫治與為其他人犧牲的意願。上帝國已來臨的證明、打破撒旦對受苦人性的控制;耶穌是終末人子的形象,很快就要再來審判。

Papias的觀察:
1.      馬可不是親眼見到耶穌的人,而是由二手的口傳資料
2.      馬可記錄的耶穌並不是按適當的時間序列進行的
3.      並不是從使徒的來源,而是由口傳教導當中寫成的
4.      在彼得殉難之後很快就寫成的

在馬可的眼中:耶路撒冷的陷落苦難是耶穌再臨的記號

Jesus family
很奇怪地,馬可看似不認得耶穌的近親。而耶穌的近親也不支持他。

The disciple
馬可描寫12使徒是鈍的、笨拙的、不可靠的
古代的歷史家習實將英雄打造與其他人更超能,而其他人是不可靠與扶不起的。

「福音」?
1:1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
這個字在羅馬,指的是關於皇家的消息,但是馬可卻在這個脈落下使用了這個字,卻不是在講羅馬皇家的事
→耶穌整體的故事:政治的衝突、人性的衝突
8:29 「基督」一部份的福音
15:39「上帝的兒子」另一部份(需要用十字架來理解基督)
一切的故事,只為了要鋪陳,要用整體的觀點來認識

「彌賽亞的秘密」
不許人傳遞消息,但鬼卻很快認出他是彌賽亞來

是耶穌神性最低,而人性最高的福音書。

「人子」:共觀福音書 Son of man
1.      地上的形象教導有權柄
2.      受苦的僕人
3.      未來終末的審判
「人子」
(1)   以西結書 -B
(2)   但以理書 –A
A 從亙古者來,審判與拯救
B 人的孩子
→新約的作者在玩文字遊獻,在二者間切換著。

「我是」:約翰福音

Teach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kingdom
用比喻,as or like
寓言

Jesus and the Demons

Jesus accused of sorcery指責巫術

The existence of demon

Zoroastrianism
古波斯的信仰體系
天使與魔鬼的互動,產生如但以理與以諾一書

Belief in supernatural evil
超自然的邪惡

Jesus the healer 耶穌醫治者

Mark’s use of literary techniques
Intercalation:在故事中再插入一個看似沒有關係的故事:三明治手法
常用人的信來帶出成功的醫治

Mark’s ironic vision 反諷的觀點
耶穌的近人總是無法理解或跟上耶穌的做為:耶穌平靜風浪而門徒仍不忠誠;耶穌餵飽人的過程
Irony:正常的期待與耶穌在敘述中所做的差異

Mark’s central irony 最核心的反諷:彌賽亞的秘密 messianic secret
禁止人去傳揚他是彌賽亞之事
當時的背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認定他是上帝特別的使者,他自己也沒有如此宣告是以色列的彌賽亞。除非耶穌完成了他的任務,否則人是認不出他來的。
馬可的基督論:在彼得宣認耶穌是基督,而耶穌随即說他將在耶路撒冷赴死

The Jerusalem ministry: a week of sacred time

The triumphal entry

Focus on the temple(sanctuary, cult)

Confronation at the temple

Oracles of Disaster災難的文字

The “abomination” 可憎之事/

The last supper and jesus betrayal
Eucharist:聖餐

基督祟拜 vs 耶穌運動
保羅的書信「基督之歌」(2:5-11) vs 福音書(巴勒斯坦)

馬可福音:who wrote the new testament?
Historical Jesus (18th ce)歷史的耶穌(還原)
Or Historized Jesus 被歷史化的耶穌
史懷哲終結了歷史耶穌的爭論:這是死巷,用現代人的觀點看1th ce的耶穌(old quest)
→布特曼:人無法從神話裡尋回耶穌
new quest 10年前又追尋耶穌
→形式批判
1980 第三波的耶穌追尋:(1)死海古卷(2)諾期底文物…等考古學的發展
→重構1th 的生活、思想、社會、經濟,再將故事放入,去了解內容的涵意
Funk “Jesus Seminar”
耶穌到底可能說了些什麼話
爭論一直到2000年結束
“Where is the real Jesus, please stand up!”


對門徒的考驗

16:8 就結束了,之後的內容是附上去的。
「使命」要門待去加利利→回到第一章;回到福音的起源→敘述批判
Endless gospel 沒有終點的福音書(開放式的結論),是一本「門徒訓練」的書
discipleship 灑種的人

8:22-26 二次的醫治
Vs 8:27-30 一次的宣認,仍要接續往前走下去,目前仍不夠清楚

馬太:對猶太族群的負擔(對外邦沒有)
c28的大使命是後者加上去的
因為:使用的格式為:父、子、聖神,是後期才有的;神學抵觸:「萬國」(外邦)




Chapter 8 Matthew’s Portrait of Jesus

The great teacher

馬太是馬可的延伸,加上了出生以及復活之後的事情(大使命)
增加了五大塊教導的內容,並強調耶穌是新約的開創者:詮釋了五經,實現了希伯來聖經如同彌賽亞(Halakah特質)
寫成於羅馬毀耶路撒冷之後10-20年。
終末的耶穌,增加再臨Parousia延遲的比喻說明,對於教會的工作

主要的討論在於:登山寶訓、對12門徒的指示,關於國度的比喻,給教會的指示,以及最後審判的警告。

把馬太放在第一本的原因:
1.      比其他的福音書有更多耶穌的教導,用於指導門徒
2.      對教會的領導人有的幫助:教會的屬性與功能教導

平衡了馬可重在:神蹟、醫治和趕鬼
而有倫理的教導與門徒訓練

修改了馬可啟示的用語,到一種可見的使命活動:介於耶穌復活與再臨之間的活動
強調教會成為僕人的角色→特別在路加/使徒行傳裡看得清楚

耶穌成為上帝之子,而且舊約的應許都歸向他
他是亞伯拉罕之子,承續大徹的王位,有摩西的權柄,擁有神聖的智慧
馬太是指導手冊,給教會使用的。

與希伯來聖經的連結:
用族譜串連有名的英雄們
1.      耶穌的彌賽亞性質
2.      亞伯拉罕與大衛的子孫
3.      他的出生是以色列歷史的高潮

從亞伯拉罕:應許之約、地土、普世的祝福
從大衛:王位的永存
14DWD 的文字遊戲
律法與預言:耶穌實現了先知的預言、對以色列的應許以及大衛王朝的忠實。舊約經文有60次之多。

作者不明

馬太:耶穌的宗教是妥拉猶太教
Midrash :解釋經文裡的日常生活規則(Halakah),以及不合乎規則的(Haggadah)

寫作對象:說希臘話的猶太基督徒以及遵守妥拉的外邦人
寫作目的:
1.      耶穌是真彌賽亞
2.      過人五經的教師以及倫理教導者
3.      指導教會在端正信仰與行為

馬太 vs 馬可
忽略許多實質的細節,以及耶穌的情緒
修改了神蹟奇事的強度
強調了耶穌的超自然元素:呼眾天使來(26:53)
修改馬可的釘十字架內容
增加聖者復活,地震

Infancy narrative 幼兒期

The beginning of Jesus’s Proclamation 耶穌開始宣講

三個試探:對人錯誤尊祟上帝的隱喻
撒旦明顯地服事了耶穌的彌賽亞屬性
1.      個人的飢餓
2.      對彌賽亞的認知
3.      第三個是對上帝的忠誠

First major discoursethe sermon on the mount山上寶訓(ch.5-7)

在加利利山上,就像摩西在西奈山上一樣
Sermon不僅是單一的歷史演說,而是耶穌許多不同教導的整合。相較於馬太整合在一處,路加是散落在整個書卷裡

Beatitude至福,展現社會價值在上帝國裡的情況
Antithese 對比法:用於處理摩西的律法時的手法
將戒命背後的倫理要求提出來:先提出律法的有效性,並隨即耶穌的看法
耶穌先提出主要的論述,而他的跟隨者就會提出明顯對立的觀點
耶穌以他權威的觀點縮減戒命,並沒有與之對立,而是詮釋背後常使人破壞戒命的動機

Lex talionis:以牙還牙原則

人們很驚訝:他們從沒有看見一個擁有如此權柄的教師

First narrative section: ten miracles(8:1-9:38)

按馬可而來,描述耶穌的醫治和趕鬼
多了百夫長的故事
並指出基督教社群才是真以色列,承續著神聖的應許

Second major discourse: instructions to the twelve apostles 12使徒的指導

使徒被派到猶太地,而不要去撒瑪利亞或外邦人之地
宣講上帝國的訊息
在重複那穌的工作當時,門徒們是被反對與迫害的
欣嫩子谷的(地獄)的教導:一個毀壞身體與靈魂之地
強列的終末論色彩(p.165)
The end of age 與耶穌的再臨是以暗喻的方式被了解的

Second narrative section: Questions and controversies

Jesus and john the Baptist
這兩者展現不同的宗教生活與態度,而耶穌被形塑比約翰還高明

Harsh sayings嚴厲的
可拉辛與伯賽大會=索多馬一樣毀壞


Third major discourse: parables on the kingdom
比喻有兩個部份,一是公開的,一是私密的。
耶穌用暗喻式的傳講是因為民眾仍持錯誤的態度與不明的眼睛與耳在看
而門徒們被描寫是了解耶穌比喻的(與馬可相反:門徒相當笨)
馬太:教會裡混合著好與壞的元素,要讓們一齊長大直到最後的日子。

Third narrative section: from the rejection in Nazareth to the transfiguration
Revision of mark’s narrative

Peter and the church
彼得認出耶穌的身份:彌賽亞,以及上帝之子
彼得是基石,建立教會之處
但是,馬太與馬可都認為彼得沒有正確地明白上帝真正彌賽亞的身份,甚至稱彼得為撒旦。

Fourth major discourse: instructions to the church
Ch.18 耶穌的臨別演說
縮小自己的權力,回轉像孩子一樣
教會有權把人趕走,而彼得(領導人)擁有天國的key

Forth narrative section: the jerusalem ministry
Ch.19:1-22:46 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路上的許多對話
離婚的依據
單身的情況

Discipleship and suffering

Enterance into Jerusalem

大衛之子的強調
付稅的問題
復活
愛的律法

The church as the true Israel

Fifth major discourse: warings of final judgement
警告,特別是對聖殿的階級們
七種悲苦的可能→羅馬於70ce毀耶路撒冷
僅譴責猶太的領導人,而不是猶太教本身。耶穌不喜愛法利賽的傳統,但是,作者同意許多法利賽的教導

The author’s purpose in the judgement parables
從預計終末轉到教會的功能與責任上

Fifth and final narrative section: the passion story and resurrection
死與復活不僅是歷史上的大事,亦是人人與上帝之間的間係

Miraculous signs
地震,在那穌死之時發生。一些終於的現像與最後的審判

The centurion’s reaction
百夫長的回應,以及宣告耶穌的神性

The empty tomb

The plot to discredit the resurrection


婦人-狗事件→耶穌被上了一課 (cf 馬可:悔改信福音,外邦人有得救的權利)
→強調信的重要;但是:為什麼要這麼做?猶太人豈不信上帝嗎?
Christian Jews猶太基督徒

馬可:二次吃飽的記錄(猶太5000人;外邦4000) vs 馬太 去除外邦事件(只重視猶太人)

山上變貌(c17)為分水嶺(和馬可相同)
往前延伸到耶穌出生
往後到大使命(復活之後)
在猶太的傳統信仰裡(律法的重視)–改寫與重述
相似主題的整理:說→作→說→作
猶太特色(劇情也和舊約相似):律法的態度:成全律法和先知;以色列中失喪的人

Chapter 9 Luke’s Portrait of Jesus

A savior for “All Nations” 萬國的救主

在聖靈之下的工作,是給全人類的信仰
依循馬可的次序在加利利的服事,加入了大量的教導資料
Interpolation   竄改,添寫,插補

耶穌提供一個強有力的例子:服事、慈悲、好的工作
上帝之子快要再來轉變為接續耶穌的工作,直到地極

讀者:外邦基督徒

Theodicy神義論

路加:
1.      一個與先前福音不相同的作品的目標;重新安排馬可的內容
(1)   刪除對耶穌家人以及門徒不信的東西
(2)   耶穌在拿撒勒被拒的事,是在他的傳道工作之外
(3)   耶穌的復活與升天都在耶路撒冷
(4)   用了很多口傳的集子以及傳統基督的宣講
2.      平原寶訓
3.      Greater interpolation(9:51-18:14)比喻和宣講
4.      用希伯來聖經裡的圖像來呈現耶穌

上帝透過能與分享→要人(有錢人)分享

時間點:用世界編年的方式,表達不同的段落、區隔
Luke the historian 路加歷史家
(但是實際上歷史正確性很低)
Luke the theologian 路加神學家
(著重所要表達的神學→社會福音;編年體的福音書)

重視婦女及邊緣人?→基督徒是有錢人→要他們多分享
8:1-3 婦女資助耶穌與門徒們
7:36-50 有罪的女人用香膏抹主 cf 馬可:暗示一位女先知,才能為耶穌抹頭

Some typical Lukan themes
1.      the holy spirit
pentecost五旬節事件
2.      prayer
禱告之後才服事或才有特別的事發生
3.      Jesus’s concern for woman
依麗沙白有聖靈充滿;mary and martha
4.      Jesus’s affinity (共嗚/相似) with the unrespectable
社會邊緣人/撒馬利亞人
5.      Christianity as a universal faith
全地的
西面的預言:對外邦的啟示
上帝之子
6.      Christianity as a lawful religion
7.      Jesus as savior

耶路撒冷的毀壞並不是世界的結束

二階段的終末
修正了馬可的概念
1.      猶太起義與耶京毀落
2.      主再臨
十字上的禱告:原諒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

在耶路撒冷附近復活與升天


Chapter 10 John’s Portrait of Jesus

Divine Wisdom Made Flesh 神聖的智慧成了肉軀

共觀:終末的醫治-趕鬼者,並以妥拉的重譯為主
約翰:有屬天的智慧,沒有趕鬼,信息中心在他自己的神性
來自上帝的道–神性的智慧,上帝創造世界所依靠的。
十字架不是羞辱的受苦,而是榮耀的:耶穌自由地回到天上;卻沒有再臨的宣告
繼之而來的是:保惠師

約翰福音可能受到愛色尼與類諾斯底的影響
耶穌有兩部份的不同:受苦的僕人與未來將來的全能的人子
基督已經在他的門徒帶來救贖,而保惠師也向信者顯現
只有一次14:3耶穌提到:再來come again,並帶他的門徒到父那裡去
馬太:陪你們到世界的末了
路加:持續在教會中工作:研究聖經與聖餐
約翰:保惠師會來充滿信者的心

影響三一教義的形成

時間:90-100ce
內容:耶穌行的神蹟、一個記號的福音、智慧的傳統、「主所愛的門徒」的口傳
高基督論
與彼得競爭的一個人

Box 10.1 二元的宇宙觀

約翰團體:一個與會堂有連結的猶太人社群
有昆蘭教導的內容,有二元宇宙觀
堅持耶穌近似等於上帝,因而與會堂不和

約翰團體後來有兩個分出去,一個變成了諾斯底

Box 10.2 只出現在約翰福音的資料
1.      Logos
2.      迦拿婚宴的奇跡
3.      永生的水
4.      畢士大池的醫治
5.      「我是」(I am)的自稱(上帝對摩西的自稱)
6.      世上的光
7.      醫好天生盲眼的人
8.      拉撒路的復活
9.      最後晚餐的其他記錄:洗腳、聖靈的來到與其功能

耶穌未升天,而是在地上,教會中與人同在
約翰故意要用與其他人不同的觀點
鮮明的二元論(也被諾期底使用)
→唯一的困難:道成肉身(諾斯底無法理解),也是評判的標準

約翰福音沒有共觀的「比喻」(Parable)
10:6 比方:天國就像……
約翰是用論述的方式進行

約翰福音沒有共觀的部份
1.      出生的記錄(而是道成肉身)
2.      沒有耶穌受洗的記錄
3.      沒有曠野與撒旦試探
4.      沒有趕鬼
5.      耶穌教導的方式與共觀不同
6.      沒有重譯妥拉
7.      沒有耶路撒冷陷落的記錄牙提二次再臨的事
8.      沒有聖餐禮
9.      受苦死是榮耀的事

約翰和共觀差異:
1.      耶穌常返往於耶路撒冷與加利利
2.      一開始就清潔聖殿
3.      耶穌與約翰的事工時間是重疊的,非受洗之後才開始
4.      有三次的逾越節,耶穌工作了三年(共觀:僅一年)
5.      共觀:最後晚餐是逾越節的慶典,十字架在尼散月15日;約翰在逾越節前,十字架是在尼散月14日,準備日


約翰不把基督視為是純靈(諾斯底)
幻影說:是神不是人,只是看起來有實體的肉身
雖使用諾斯底的語詞,但強調人性

序言:Hymn to the world (Logos)


Greek and Jewish background
一種武器:對抗諾斯底,為了處理「道成肉身」(精神 vs 物質)的困擾:
1.      幻影說:演了一場戲,未有真實肉體
2.      嗣子說:在受洗時才被接納為上帝的義子(馬可)(低基督論)
→教義的形成背景是有多樣性的,有時代性的考量

Jesus and divine wisdom

Jesus and Yahweh

I AM」的宣稱 :這是猶太人很敵對耶穌的原因

Role of the Baptist
施洗約翰宣告:這是上帝所揀選的

記號的書(The Book of signs):共有七個

Miracles:此稱呼特別使用在這裡;其他福音書沒有使用這個

The miracle at Cana

Assault on the temple
次序不同:一開始就發生,耶穌顯然更越於耶路撒冷聖所

Box 10.6 The signs gospel
1.      變水為酒
2.      醫治官員的兒子
3.      雇治一個跛足的人
4.      餵飽5000
5.      行在水面上
6.      醫治瞎眼的人
7.      拉撒路復活


Dialogue with nicodemus
重生:從上而生:出身的來源不同
上帝在中間活著(神秘用詞)


Conversation with the Samaritan woman
用心靈和真誠敬拜上帝,井邊的婦人

The woman taken in adultery
行姦淫的女子

Further signs and miracles
醫治一位有名望者快死的兒子
跛行的人得醫治
Box 10.6 The signs gospel

The raising of Lazarus

The book of Glory 榮耀之書

根基於12-20
其他福音書亦無使用;用榮耀來形容耶穌的死。

多馬的事件
(明白)→探入(瞎子的看)
→是對「多馬」團體(諾斯底)的一種諷剌,指稱多馬是看不見上帝的瞎子。

耶穌交託母親的事件
→一位主所愛的門徒,在十字架上親自託付、認證的
是為了要對抗「耶路撒冷教會」團體(以耶穌的弟兄雅各為主)
→地點可能在伯大尼地區,耶穌夜間休息的地方(而非在耶城內)

The last supper and farewell discourses
 愛的誡命:讓他們從世界中被分別出來
彼此相愛

The paraclete (holy spirit)

Crucifixion as glorification

No agony in gethsemane 在客西瑪尼沒有痛苦

清白的比拉多

The Crucifixion: water and blood

復活後在加利利現身 ch.21
與門徒同進早點:是個真實的活人
約翰一書:成為抵抗諾斯底的大作

The words attributed to Jesus 推託是耶穌所說的話→一個耶穌各自表述

John21:20-23 (John21是附錄)
是約翰團體和彼得團體的對話
表達:彼得是有其重要性,但是我們這個主所愛的團體也不差(一種抗議文)

John7:53-8:11
古抄本沒有「犯奸淫的婦人」,極可能是後人附加的,並與主題不連貫

Chapter 11 The other Gospels

Additional Prortraits of Jesus 加增耶穌的圖象

多瑪福音:有很多非正典的文字,常是諾斯底來源
50-150ce之間
114saying
79個亦被重組出現在共觀福音之中
多馬福音:耶穌的拯救完成是透過他的教導(多於他的死)

Secret mark 拉撒路的故事曾經是共觀的傳統

Chapter 12 The Continuing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

歷史耶穌的疑問

尼西亞信經強調耶穌的神性
福音書作者同等關注耶穌神學的功能
耶穌在世時被認為是:醫治者、趕鬼者、老師
希臘-猶太-犬儒派的哲學家

Son of God
1.      The Davidic kings as God’s adopted sons.
2.      Son by resurrection.
3.      Jesus’s own witness: jesus practice of addressing God as Abba
4.      Jesus’s adoption at baptism
5.      Sonship at conception.
6.      The son as creative word.

Kingdom
1.      Kingdom as a future event
2.      As unexpected event
3.      As a hidden power that grows slowly
4.      As a present reality
5.      A physically present yet unnoticed


Chapter 13 Acts of the Apostles

使徒們的行動(使徒行傳)

主題與路加相似
1.      上帝的應許已由真以色列實現了-教會/耶穌/繼任者
2.      新的道路(the new way)是普世的得救,並在聖靈降臨之後展開
3.      應許一步一步地向非猶太人實行,從撒瑪利亞與敘利亞

第一階段的高潮是保羅的歸主
第二部份保羅在外邦地區的宣教
教會的責任是建立國際化的倫理的多樣社群,並持續到未來

形塑基督宗教並不危害羅馬政權
路加結構他的故事來呈現新信仰快速從猶太傳遞到外邦人的現象,是實現了上帝的旨意
除了地中海東北方地區之外,路加就沒有提到其他地方的教會了
路加認為是聖靈帶領了在希羅的宣教,不論是使徒或是宣教師

護教:基督宗教是新的,合法的,從猶太教來的,守法的宗教
沒有需要區分猶太教與基督教
不強調再臨,而強調教會持續的工作
試著要與羅馬政權和平相處


使徒們的故事,其實主要是彼得和保羅,記載著平行的相似故事
1.      使人行走
2.      奇妙出監
3.      使死人復活
4.      講道
5.      鬥法
6.      宣教異象
7.      奇特的醫治方式(這也是耶穌所做的事)

理想的教會:向外邦人或向猶太人宣教的使徒,都能做彼此能做的事,而沒有特別的限制存在,而這是聖靈的工作(亦是使徒行傳所要見證的)
當時的教會是呈現高度緊張和對立的,而聖靈可以超越這一切。
使人有力氣,可以建造,而非僅止仰望和依賴。

The divine plan of humanity’s salvation

Luke’s major theme: God’s spirit operating in human history
補選馬提亞為第12位的使徒

Luke’s use of speeches
用長演說來表達性個

Prologue and account of the ascension
40days 應以宗教的態度看待

路加的主要觀點:上帝已膏他的教會,給予他力量去傳講,用各樣的語言:展現普世性

使徒行傳的里程碑
1.      教會在耶路撒冷誕生,120位門徒在聖靈降臨節
2.      彼得「以耶穌的名」行神蹟
3.      司提反成為第一個基督督殉道
4.      腓利協助成為第一個非猶太的轉教者–太監
5.      掃羅在大馬色上遇見耶穌
6.      羅馬百夫長哥尼流成為第一個非猶太人領受聖靈
7.      基督徒:在安提阿開始
8.      雅各(約翰的弟兄,西庇太的兒子)是使徒中第一個殉道的
9.      保羅與巴拿巴第一次宣教旅程,從安提阿到小亞細亞
10.  第一次教會會議在耶路撒冷,討論外邦改信者要不要遵守摩西的律法:免遵行
11.  保羅將福音傳到歐洲(希臘),建立腓力比教會,帖撒羅尼迦教會,以及哥林多教會
12.  保羅在聖殿被抓,實現耶穌的預言在君王前被測試



大馬色事件有出入
林後11:32-33 vs 使9:23-25 vs 1:17-20
路加的記載和保羅的自述有出入

使1:21-22;路3:19-22
1.      耶穌可能是約翰的學生,後來才自立門戶
2.      「教會」是由施洗約翰開始的

使1:413000人信主的歷史真確性?
用意:讓耶路撒冷(當時全成只有五萬人),成為信仰的啟點
(cf 馬太、馬可→回到加利利去)

8:1四散的門徒,耶路撒冷只留有使徒
等三次傳道旅行時,「作者」加入了隊伍→「我們」這個代名詞開始使用。

教會在後耶穌時代的唯一歷史記錄,並因大公運動/主教運動之後,建立了教會仰的法統:此乃透過歷史的手段達成的

一些notes
1.      路加的作品
(1)   替教會辯護:基督徒是愛和平的好公民
(2)   替羅馬帝國辯護:保羅受羅馬的政治保護,而作壞的是猶太人
路加23:47「義人」指的是無辜者→仍替羅馬辯護,陷害的是猶太人
2.      聖神的工作(路加福音、使徒行傳)
(cf 約翰福音:保惠師)
突出且明顯
3.      誰代表聖靈?
c5→得罪使徒=得罪聖靈
聖靈的工作也透過使徒進行
使徒的重要性高!→恆切遵守使徒的教訓(2:42)

路加是保羅的同伴嗎?
林後10:10-11(本人卻顯得外表平凡,言語粗俗) cf 使徒行傳:辯才無礙

使15:分水嶺
15:20-21 外邦人的信主準則
Cf 2 上耶路撒冷去

三柱條:雅各、彼得、約翰

安提阿事件
雅各:嚴格遵守猶太律法的基督徒形象;對猶太信徒有大的影響力
→看似不可能做出 使15:20-21的判決,也不會有安提阿事件了
僅只能知道:有一次的耶路撒冷會議,是為了討論外邦人割禮的事情
→歷史家:路加? →神學家:路加

福音書:耶穌運動的起源
使徒行傳:教會的起源故事,教會到底是什麼

Chapter 14 Paul

Apostle to the Nations(the Gentiles) 外邦的使徒

保羅的關心總是牧師的;但是保羅的想法總是在不同的書信中變化著

上帝與保羅生命的互動影響了保羅的神學

神秘主義與終末論
基督會快要再來並審判這個世界
自己本身與那看不見的力量的互動
急的終末觀點

「希伯來書」一度也被列為保羅所著
署名為保羅的書信有13封,但只有7封是,3封是託名,3封作者不明
基督教的創始者是誰?
為何保羅書信鮮少提到基督的背景?
(耶穌傳統)福音書是為了與保羅的觀點(基督傳統)的衝突與反動?

保羅的自述和路加在使徒行傳裡寫的不同(Box 14.1)

諾斯底的保羅(gnostic paul)
4:8-9 「認識」
4:10-14 多基督的脈落
竭力使當代的人明白耶穌基督(用合理的方式)

如何經歷主?
1.      使徒行傳有三次明確的細節
2.      保羅自己的書信中,只有提到在大馬色的事件,未有細節(Box14.2)
林後12 14年前被提到三層天
2 亦有14年的記錄

加、林前、羅→明確保羅的書信(德國社賓根)
Box 14.3
保羅的書信:帖前、林前、林後、加拉太、羅馬書、腓利門、腓立比
可能不是保羅:帖後、歌羅西
絕不是保羅:以弗所、提前、提後、希伯來
(教牧書信:制度化,名稱都非保羅時代看得見的,而馬吉安當時也未收錄,表時當時仍未有這些書信)

與神合一
保羅書信:不重社會公義,因急迫的終末論(耶穌就快要來到)→主將再臨
福音書:強烈的社會公義傾向,後耶穌時代,承認耶穌沒那麼快來(是較後期的作品)

帖:先睡了,再被提
Cf :23 與基督同在

The centrality and preeminence of jesus

耶穌與世界的拯救
1.      上帝智慧的展現
2.      上帝統治的媒介
3.      上帝的靈將透過他居住在相信的人當中

幾個面向:
1.      基督與人性
在《以諾書》就有了
2.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3.      基督是解放者:罪、妥拉(律法)與死亡
4.      Christ’s universal sufficiency全地有效
5.      Justification by faith因信稱義
和上帝的絕對主權有關係
保羅無法忍受上帝需要用律法來稱義(限制於律法)
一種標準→迫使上帝不得不宣認人是義的
→泥土和陶匠的比較,是表明反倒是人需要無條件地降服在上帝的旨意之下
而羅馬與亞伯拉罕,是先義之後才受割禮的,而害禮只義的記號
Law-free Gospel 免於律法的福音(不在哥林多教會提,因為要避免放縱行為的加深)

1:17 因信稱義 vs 3:11 因律法稱義
3:11義人必因信得生

「律法」是身份認同的依據:我是以色列人,初代的信徒仍在這脈落當中。
律法的階段性任務,是上帝永恆計畫中的一部份
1.      給應許的時間早於律法的年代→亞伯拉罕→律法→基督
2.      律法透過中保(天使)傳給人(摩西),位階並不如耶穌基督(直接從上帝而來)
1+2→破除人仍要遵守律法(割禮)
A.      通過領受聖靈而稱呼天父:阿爸父
B.      2:同釘十架死,現在是基督在裡面活,不能讓基督徒死



Chapter 15 Unity, Freedom, and Christ’s Return

Paul’s Letters to Thessalonica and Corinth 帖撒羅尼迦與哥林多書信

教會所發生的問題:帖前、林前、林後
林前1-6所看見的情況;7-16問答
教會紛爭、分裂、告官事件
5-6可處理的力式,倫理學的討論依據
是一間靈恩運動的教會
→保羅刻意貶低方言的恩賜 12:7-1127-31
13:2講道的能力
14:5要有翻譯者能講方言
14:18自己也是會講方言的人

《帖撒羅尼迦 Thessalonica

可能是最早的書信(前書)
4:14-18「終末論」特色影響辨別→急迫感重→屬早期的作品
帖前 2:14-16 因改信而受迫害
爭辯:後代加增的?
耶穌是猶太人所殺
→基督教是用反猶太方式宣教
但是當時兩者間未分裂,亦沒有編輯的痕跡

Cf 林前121314
1214是順暢的,而13是不通順的,明顯編輯痕跡

林前11:711:8-10←創2
一切受造物都要為了上帝管理事物

Box 15.1 The roles of women in the early church

女性似乎更易接觸靈恩,女性地位提升,而能在教會裡取得領袖

是否為教會的判準:
1.      上帝的話是否合宜複傳講
2.      聖禮是否被合宜地執行
黑色的牧師服→一種自我遮蓋的方式

林前11:5 vs 14:34 看似衝突
→後人再加入的段落,和教牧書信相似 (提前2:8-15 vs 林前14:34)

The communion meal (the Lord’s supper, or eucharist)
少數和福音書相似之處(林前11:27-29)

「省察」→指不懂「分享」(按脈落),而非智能上的分辨
→不應拿任何事物來拒絕未洗禮者領受聖餐的依據,這反而會成為另一種的律法主義
用「分享」來記念主→打破自己的身體,而非用禮儀記念他(但仍需要教導人認識主)

《哥林多書信 Corinthians

到底是幾封書信組成哥林多後書的?
8-9募款
10-12辯護
13募款
→編輯痕跡相當明顯
7看似是結尾語了
8是一新的開頭
10又一新開頭

至少是二封信,亦有三封信組合之說

有人質疑保羅的使徒身份

限制於跟隨過耶穌的人才能成為使徒?
林前15:5-12

「使徒」似乎是寬廣的詞句
→諾斯底 受差出去

12」是何時才開始使用的?
使徒不只有12個,而是不見得要跟使徒
→所以保羅不被認為是使徒,可能有其他的原因(ex:迫害教會)
保羅強是上帝指派的恩典

林後的目標:募款
12:16 看似募款失敗(仍未合解)
7:15看似有成果(合解)

Chapter 16 Freedom from Law and Justification by Faith

Galatians and Romans 加拉太、羅馬人書

努隸制度是否合乎公義?合乎規則=公義?

保羅的「基督」是為了在羅馬世界裡表達?
X政治性上的彌賽亞→這是在福音書裡才被提及的
O反而比較像神秘宗教的領袖,而因其急迫的終末觀點,亦能如此強化論證真確性
→表示:並非所有的猶太人都在等待政治上的拯救,而是存在多樣性的期待

Chapter 17 Letter from Prison

Philippians and Philemon
獄中書信 腓立比書(羅馬或其他監獄)、腓利門書(羅馬監獄)

使徒行傳有多少是事實?有多少是「傳統」呢?
→按此定義來看保羅書信的年代都僅只是參考用,無法正確定出時間

不斷上升的基督論觀點
馬可福音 70 ce 路加/馬太 約翰,基督的位階越來越高,甚至到了約翰的作品,基督的先存性被提出(也只有約翰有)
但是,保羅在50-60ce就已提出了基督論,令人質疑這個「上升的基督論」發展的趨勢是否合理,而早期的基督論該是多樣性的存在著

《腓立比書 Philippians

喜樂的書信?
口氣意外的溫和
Chapter2的「基督之歌」
到底是怎麼樣來的?這段和保羅慣用的方式很不同
Part 1:從上而下 
Part2:從下而上
強調耶穌的「先存性」(pre-existance)
但是:起源在哪?
2th ce才定義了「猶太教」,固定的經典與教義
「經上記著說」這句話在初代教會是紛亂且多樣的;撒都該、受色尼…都有不同的觀點和背景

2:6-8 從上到下
1.      先存性
2.      虛已→倒空
3.      奴僕/人的樣式(likeness) cf 「道成肉身」(is/become)
4.      死因:順服上帝

2:9-11從下到上
1.      上升權位→提醒教會以基督的心為心,非榮耀的,而是虛己至死的

名字
1.      基督
2.      耶穌←名字,在死後,上帝才將「耶穌」這名字賜給他 2:9
3.     

Who wrote the new testament?
保羅:都市傳統 / 殉道者祟拜/沒有太多故事/神話
1.      Christ cult基督祟拜(都市)
2.      Galelee耶穌運動(舊約的先知祟拜),鄉村傳統。如:馬可福音,反對都市的聖殿祟拜
基本上,耶穌督是被分割的。不必然有歷史耶穌本人
因為「耶穌」意指「拯救」→是上帝的拯救運動

追尋一個歷史耶穌的需要→更深地,特殊而仔細的人物
Historical Jesus vs Historized Jesus 被歷史化的耶穌→人為的建構
→由此推測:保羅時代仍沒有、亦不清楚耶穌的背景故事

梁牧師個人的觀點:
先有基督,才有耶穌,尋找歷史的耶穌,無異於緣木求魚

Legend of Paul:保羅傳奇亦是被歷史化的結果

3:3 攻擊「割禮」,稱呼他們為「狗」
→保羅的神學在當時的接納程度不高
→仍要守割禮的風氣仍較受歡迎

《腓利門書 Philemon

唯一沒有神學論述的
Onesimus阿西母後來成為主教

林前:當時的城市教會會幫奴隸贖身,但實際施行的時間不長
Chapter個人安於個人自己的身份,以解決這個問題


Chapter 18 Continuing the Pauline Tradition

2 Thessalonians, Colossians, Ephesians, The Pastoral Epistles, 1 Clement, and the Epistle of Barnabas

接續保羅的傳統
帖後、歌羅西、以弗所書、教牧書信、革利免前書、巴拿巴書信

缺乏保羅生活的背景,可能都是託名而作的神學論點作品

次經:革利免書、巴拿巴書

《帖撒羅尼加後書 2 Thessalonians


Parousia 主再臨的觀點

帖前4:13-18 主再臨很快就臨到,如賊一般
cf 帖後2 兆頭:背教,有跡可尋,慢慢地發生→因此註重團體生活 (帖後3:6-8),長期的預備主的再臨,等候的過程中不能過度的「靜態」。
→為主未來臨提出解釋,並給予生活的明確指引→而這些都不是保羅的脈落

《歌羅西書 Colossians

和以弗所有重覆的觀點
→因此被視為是同一群作者,但是可能因為讀者的不同,其中的差異是「合一」的差別。

歌西2:12-13
神秘:信者與基督的合一,洗禮(神秘性)取代了割禮(條文性)
Cf 以弗所 3:6
在督裡,外邦人和猶太人合一

歌羅西書:較早,較概略(粗略)
以弗所書:較晚,較細緻

這和保羅的「因信稱義」的觀點不同,所以不應為保羅所寫。

聖潔的觀點:符合當時的規範/倫理/生活
歌西4、弗5-6,人文關係並未超越當時的理解

其他相似:
1.      西3:9-10 cf 4:22-24
→脫去舊的穿上新的  (cf 羅馬書:披戴基督)
2.      5:18-21 cf 西 3:16-17
→主題和用詞都相同
3.      基督的超越性與神秘性(3),但以保羅為權威中心→這和逐漸形成的諾斯底有關係
保羅成為密宗大師的形象(林後12,三層天的經驗)

《教牧書信:提摩太及提多 Timothy, Titus

教牧書信→最早被寫成的,因為教會階級已經形成(2th ce的背景)
「如何設立教會同工?」→提摩太與提多並無具體的「身份」,僅只是與保羅有親密的關係

提供了「法統」的衣據
耶穌→12使徒→跟隨者→主教:承接教導
→以羅馬/主教為中心,向外分設教會及同工

《巴拿巴書》
可推翻監督,並衣條例另立監督→奮鬥教會的範圍:區別/排除異端

注重教會體制「在社會要有好名聲」
提前5:寡婦的處理(表示該群體不小)
寡婦團體:寡婦、逃婚者 / 未婚者。進入這團體被照顧

1/10奉獻:用於社會照顧→寡婦、孤兒、出外人
利未婚姻制度→用於延續男性的生命,而未將婦女視為人

提前5:對寡婦團體的態度,和縮小其規模與影響力

提多書:純潔的真理 vs (1)太多猶太思想的基督教 (2)漸起的諾斯底
大公教會需要一個「正統」的保羅來與之對抗 (cf 諾斯底亦引用保羅)
目的:證明諾斯底是錯的,而大公教會(的保羅)是正確的

典外作品:《保羅行傳》

提後3:6-8
3:10 殉道主義←這是大公教會的信仰
「殉道」→小學、無價值

Chapter 19  General Letters on Faith and Behavior

Hebrews, the Catholic Epistles, and the Teaching (Didache) of the Twelve Apostles

一般書信
希伯來書、大公書信(七本: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約翰123書、猶大書),教牧書信(12使徒遺訓)

書信(epistle):在團體中公開朗讀的正式書信;不同於保羅的書信是有明確的收信人在型式上也較弱

一般書信:在困境中,如何堅持(特色)
約在60ce使徒活躍的時代(約翰活最久,有90)

初代教會的三巨頭為(新約也按此編排)
1.      雅各(主的兄弟)
2.      彼得
3.      約翰
諾斯底:稱呼雅各為「James the Justice」義人雅各,表示他對律法的持守以及時常禱告

《希伯來書 Hebrews

最不像書信的一本書,亦沒有什麼問安的開頭。
列入正典之因是在第十二章裡強調「信」的關係,被認定是保羅所寫的。
作者不明,Origen奧利根說:大概只有上帝知道。(p.377)
這本書大約在80-100ce之間寫成

新柏拉圖主義的觀點影響希伯來書:在天上是「真實」的,而地上的一切只是反映著天上的模式。
用利未記(獻祭)的觀點來陳述耶穌事件,不需要再做獻祭之因:
1.      耶所做已足夠了,因為他是在「真」會幕裡做的(新柏拉圖主義)
2.      沒有聖殿可以再供獻祭了(70ce之後聖殿被毀),認為末期已到,但後來卻發現並非如此。

麥基洗德:沒有族譜,沒有人知道其身份。而他成為耶穌基督的先知原型(p.377)

期待重建聖殿:
第一聖殿到第二聖殿:相差70年就得以重建
所以也因此期待著第三聖殿或許也可以在70年之後重建
但是135ce重建之夢徹底破滅,
羅馬政權在聖殿原址建了邱比特的神廟,並禁止猶太人接近。


法利賽的神學:讓獻祭得以成為律法
6th ce才定下舊約的篇目
Jamia:拉比猶太教

希伯來書11章展現了柏拉圖的觀點:永恆的真實勝過世界以及物質的生活。(p.379)

.《雅各書 James


馬丁路德認為新約中最沒有價值的一本書,因為本書的觀點是:以行為稱義
→這是否是要與保羅彼此較勁?(p.380)

雅各書認為:律法是好的,對猶太人是不可或缺的(雖然對外邦人無用)
「人子來不是要廢除律法」(馬太福音)
律法本身並非不好,而是遭誤用了(如:僅按字面行出來):保護人不干犯上帝的神聖,因為越細密越好,反而後來成為困住人的東西
「公義」的定義是:按法則審公斷案;若是不按此法則讓人得應有的懲罰則是「憐憫」之故
馬太7:24-29   「行」出命令的人是建立房屋在磐石上
雅各書:若非「行」出來,就無法檢驗
雅各書2:21 因行為稱義  cf 保羅的因信稱義

使15:19-21 雅各(一位守律法出名的人)主持的會議結論,認為外邦人不需要守律法。並強調在聖靈的引導下,不分人種,亦能超越這一切。

一些對雅各書「行為稱義」的解釋:
1.      人得救之後的生活方式,是用行為見證表明出來。相較於得救前「因信稱義」(保羅所堅持的)是兩組概念,並沒有衝突
2.      面對不同團的需要,難免有所衝突
3.      因過度濫用「因信稱義」的反省
4.      雅各和保羅之間沒有衝突或較勁的關係→這是多數學者的認定


.《彼得前書 1 Peter

這本書並非彼得所寫:因為他是漁夫,根本就不識字
當時的識字率只有5%(耶穌亦是一位木匠之字,識字的機會也不大)

「受苦」的原由及意義
5:13「巴比倫」在70ce指的是羅馬
彼得是教皇之始(彼得與保羅都死於羅馬)
尼祿64ce迫害基督徒(只限於羅馬城內),其他地方僅是地方性的衝突,而讓部份的信徒逃往小亞細亞。
殉道主義或是故事,不全然是真實的;殉道者發生在地方,是零星出現

因為行「好」而受苦,是效法那穌的模樣
受苦被視為一種試驗,為要突顯重生的身份,並用社會道德標準評斷
現有的制度需要遵守,因此受苦才有價值,見證心中的願望

.《猶大書 Jude


與《彼得前書》使用的方式相同
10節沒有人性的自私
1.      唯一引用次經《以諾一書》(啟示文學)
2.      兩約之間的故事(反抗的故事)

正路和異端要分離


.《彼得後書 2 Peter

是「彼得」的最後一封書信,但可能不是彼得寫的

1日千年:處理終未不來臨的問題

彼得後書與猶大相似度高,可能是同一作者所寫
使用彼得在福音書寫的 1:17 山上變貌,彼得是其中的見證人
3:15和保羅相似→意指著保羅的作品開始被其他人運用及解釋

Chaprer 20 Continuing the Apocalyptic Hope

The Book of Revelation and Other Jewish/Christian Apocalyptic Works

《啟示錄》


Apokalypsis(unveiling) of unseen realities
揭開(apocalyptic):有示啟就沒有奧秘,唯獨沒有明確的「日期」

作者:
拔摩島上的約翰 = 主所愛的門徒
即使是同一位,也僅止於傳說(Legend)

啟示文學:2th bce – 2th ce 常見的文學型態(政治力的逼迫,不能白直接表達意見)
舊約:但以理 170bce 馬加比時期的托名之作 (以西結、撒迦利亞)
新約:啟示錄(一部份的福音書內容)

終末的觀點
1.      先有兆頭、自然界的變動先到
2.      上帝仍在當中攝理,他會拯救
3.      忍耐endurence:看穿事物,堅定站立、期待的能力

因為:信仰團體遇見巨大的壓迫時,所產生的
動機:鼓勵在苦難中苡堅守信仰,上帝會伸出幫助的手(除此之外,也無其他盼望)

22:!5
即仲新天新地來臨,人性中的邪惡仍會存在,沒有那快斷根

呈現一種二元論的觀點,二者對抗,永不會消滅對方,互為消長。但是「非絕對二元論」,因為上帝至高,必會得勝(單一神觀/獨一神觀)仍存留當中

啟示文學的特性:
1.      universality 以全宇宙為舞台,而非單一地區
2.      cosmic dualism 空間的二元論:光vs暗,善vs
3.      chronologic dualism 時間的二元論:the end of age 這個世代 vs coming age 善的、美好的
4.      ethical dualism倫理二元論
5.      predestination 預定:終局(上帝勝利)
12:4大龍看似擁有上帝的能力
12:8卻連天使也打不過而落地
→越來越小,以至找到信徒身上→表達苦難已窮途末路了
6.      exclusivism 排他性:無其他的道路的可能,無灰色地帶
7.      limited theology有限的神學,對於非信者沒有同情
8.      portrait of a violent god一個破壞性上帝的形象
9.      eschatological preoccupations末世的預定:人類死後的命運是靈帝可怕的審判
10.  the use of symbols and code words 仲用象徵與密碼文字


Chapter 21 The Judeo-Christian Bible and Subsequent History


Closed canon 封閉式的經典(成為一種標準)
(canon 蘆葦:皇家的標準,用黃金打造的)
→指向獨一神宗教
權威的問題:經典本身 vs 制定者(教會) 誰是比較高的權威,而誰應聽令於誰?
這亦是宗教改革的爭論:唯獨聖經  vs  超越教會傳統
但是「唯獨聖經」是真理嗎?
我們應考量時間的意義:在教會內,什麼是該被尊祟的?(宗教改革時間的困境)

而在我們的時代,仍會有持續與聖經權威角力的情況
我們現在所讀的經文,需要是在一個沒有正典框架下的作品概念,才能讀出他的原義來→應多從典外作品了解(次經及異端作品)


正典之爭:起於馬吉安定出聖經的條目
1.      法統的問題(歷史回溯的建構)
法統教會面對馬吉馬以及諾斯底(秘傳、慧根)的挑戰,透過標準化經典條目來對抗
2.      2th ce孟他努靈恩運動,重外顯的記號
準確性、有效性(靈驗),以及說方言(先知)代表上帝發言
→教會無法穩定,但亦意味著挑戰僵化的教會體制
3.      拒絕其他可能性(胡亂跳出來的文字以及耶穌行動)
→迫使教會要定出正典,而不在此界限內的就被捨棄

誰要承認這個法統?人數多少成為一個重點:普遍性/大公性
1.      正統性(教會神學符合):追溯到耶穌,有明確的文字記錄(不能僅是口傳)
2.      使徒性:是使徒,或是其助手所寫的
3.      大公性:普遍存在教會團體裡使用
→西方教會(Catholic)定出27
(390ce 迦克敦第三次大公會議,並用政治力處置界限外的人)
Orthodox東方正教會於7-8thce才定出正典來

小派的興起:反對社會規範
早期的書信和福音書:都是反社會(social norm)
但是,大公運動及正典化過程,修正了這個內部價值,而將女性邊緣化,並堅固教會體制

反思「教會內的孟他努」:
1.      為什麼教會內有靈恩運動的空間?
2.      厘清追求的內容和動機
3.      目的是什麼?

一個標準,卻套用在每個生命上面?那獨特性就消失了。
講道:讓經文更清楚被表達和理解→以上帝的話為中心的禮拜,是讓人更了解所讀的經文的內含及其意義。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Essenes愛色尼派

舊約原典釋義:創世記 28:10-22釋義

《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讀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