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預備講道》心得


課程名稱:講道學
作業名稱:期末報告–《我如何預備講道》心得
日期:2013/01/09

先將指定內容《我如何預備講道》[1]整理摘要,再針對其中予以評論與回應。在〈從經文到講章–以舊約為例〉當中,郭榮敏提出七步驟:
1.       經文和翻譯。要求使用希伯來文來讀經,並將歧義、多重抄本之處都列出來,並做一份屬於自己的譯文版本,並整理其中有出入、重要、特殊之處。
2.       文學和歷史脈絡。查經該段經文的文學背景、與舊約導論當中的歷史脈落,並將其中最為要重的文學特色與歷史事件加以選出,並簡述作者、社會背景、地理地背、考古發現、時代(年代),以及上下文的關係…等客觀性的資料,以協助信徒了解,而不落入只截取單一段落而言整個脈落失去關連的困境。
3.       形式的結構。指出這經段的類型(genre)與形式(form),讓信徒可以明白文學形式以及其使用的場合關的關連,並從這些形式中找到中心主題、關鍵字或特殊的文學手法(如三明治、平行句…等)
4.       文法和字典的資料。從對字詞的細微處著手,分辨出不尋常、模陵兩可或突顯重要之處的文法與其意義,並把關鍵字詞找出來,為避免失焦或一次傳達太多的訊息,需要刪除非講道的要點以及會眾可能不清楚的部份(而在這裡就做出選擇),並整理該字詞在聖經中其他處的使用方式。
5.       聖經和神學脈絡。分析這段經文在其他脈落中的用法與意義、與其他經文的關係、神學用法,對聖經的啟示有何重要,對聽眾而言有何重要…等。
6.       如何應用,以及應用的範圍。與生活議題進行連結,並指出可以思考與應用之處與界限,並避免直接將經文套用在現今的生活裡面。
7.       從釋義到講道。前六個步驟的資料(會變成像是講義的形式)到這個階段要進行整合與呈現,要定出講道的主題內容,並依經段的形式選擇資料,並將資料區別是確定的與可議的,讓會眾可以清楚哪些部份是需要再思索以避免疑惑,並注意訊息的中心在何處,應放入最多的關注,而且避免使用一般性的註釋資料(因那些太淺,也與會眾的脈落無關),最終的目地是引向應用層面,讓會眾聽完之後可以將經段與各自的生活關連在一起。
因此,準備一篇講道篇至少要花費五個小時的時間,並且要有相當程度的專業訓練(希伯來文、原典釋義、舊約背景歷史知識、神學以及文學),以達確實地回到原典當中尋求原義,並對會眾的處境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才能將現代信息用有力的方式傳達出來「你絕不可只對他們講解經段的意思,也要教他們經段所要求的。聖經本身不是目的,乃是達成用全心愛上帝與愛人如己為目的之方法。[2]但是卻沒有提及如何連結的問題。
在〈從經文到講章–以新約為例〉當中,董俊蘭強調「無論是聖經神學或講道,都應該以經文為中心。…講道應以聖經為中心,也就是所謂『釋經式』的講道法。[3]他認為牧養在現代的社會尤其是在都市的教會當中,已從探訪型轉變為講道為中心;並且新約的經文與釋義只能成為講道的一部份,其他的則是由其他的書籍、比喻、見證與故事來加增講道的內容。
以新約的經文來講道的步驟則是:
1.       選擇經文。可使用事先安排年度固定的經段,以避免有針對特定會友的疑慮;亦可針對現下會友的處境選擇合適的經段,而這考驗著對會友與聖經的熟悉度。新約經文不必然需要配合舊約經文才算正完整,若仍要使用舊約則需注意是否主題一致。
2.       還原經文原始脈絡的「原始信息」。尋找作者最初纂文的目的以及所要傳達的信息,也必須回到原來的脈落與背景當中,相信有一個「普世性[4]的信息。這可透過參考字典、其他學者的註釋書,不斷的練習來提升我們掌握核心主題。
3.       將「普世性」的信息拿到現下的時空脈落當中,「演繹」出「現代信息」。目的是勸勉信徒,所以按信徒的需要來進行。從普世到現代信息之間的接觸點、連結點是「上帝觀[5]。因為經文可能富有多個主題,我們需要從中選擇幾個應用於講道裡,有些可用結論式的表達,有些則可以用強度較高的於講道中漸次推論出來。
與郭榮敏的方式接近,仍要求回到原典當中,參考各家的註釋與資源,並尋找一個「普世性」的信息之後,透過「上帝觀」與現代處境連結,並佐以故事、見證…等串起一章「釋經式」的講章。「從現況中找出問題,以經文來解釋此問題,經文中必須處理其背景,後選一經節,並解釋之,以此教導信徒。[6]
        在〈講章中的神學問題〉裡,陳南州認為講道就是「宣揚那成了肉身的道–從書(聖經)得來,用口語(人的話)傳出。」而且也認為「講道者首先必須是聖經學者,會研究聖經,並能解釋聖經。[7]但是卻不一定要能進行原典釋義能力的人才稱得上是「聖經學者」,原因為即使知道如何進行,也僅只是很初淺的能力,與學者們有不小的差距,此等能力說不定會造成更多的錯解,而可以多使用參考的書籍(如研讀本),而比較這些資料就可以看出不同學者們的神學觀點,亦可以進行「釋義」。
        再者,聖經研究不僅著重於「原文的字義」,更重要在的是原來的脈落當中的意義是什麼、上下文脈落以及整段的經文信息為何,「聖經原文研究不是解經的萬靈丹。[8]更要緊的是講道者要採取何種神學立場進行解讀,而這是真正的功課,無人可以替代,這也意味著我們都身處在某種神學立場當中。而這被稱作「特定的神學脈絡[9],包括了所承襲的大公性及使徒性教會神學、各自教派的神學傳統、保守、福音或合一運動的思想傳統,以及所處的生活情境,影響著解經與講道。我們應要對自己的神學立場保持敏感與熟悉,以能在對不同立場對遇時用較開闊的心態與合一的精神來看待彼此的限制。
        陳南州更進一步指出:意圖回到作者的原意,還原經文及原始意義,會因作者已經死去,而時代背景已經過去,原本的聽眾也不在而無法取得(普世性的意義/原典意義)。而認為聖經其實是「一再重新解釋的過程[10],包括保羅也重新詮釋了創世記亞伯拉罕的兩個妻子。這是因為生活情境的不同,以致讀聖經有不同的領受,而這是「奧秘」。如同加達瑪(Gadamer)認為「理解與應用二者無法完全分開,應用是理解的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份;理解包含應用在內。我們無法先理解之後再來應用。[11]另一個提醒則是我們無法單純從經文中讀出什麼,而都是帶著一定的成見在閱讀經文並取得「原義(普世性信息)」:「你如何知道這段經文是否合宜?很顯然,我們的理解和應用連在一起。我們對經文早有某種了解(pre-understanding),從我們的情境,我們持此預先了解進入經文之中,因此,我們無法完全離開我們的預先了解來解釋聖經。[12]著重在於講道者/解經者與聖經作者間的生命經驗互動,而這「生活中的神學情境[13]包括了福音與文化的問題,以及教會與社會的問題。
        陳南州在如何預備自己成為神學家的結論中提及三點:(1)接受神學訓練。使減少差錯,建立整全、系統的神學。而非僅初淺引用報紙的消息,而是能深入地用神學來詮釋達成「視域或境界的融合」的完整性講道。(2)根據教會神學來講道,回歸到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等,不使講道偏離教會傳統。(3)注重信仰與生活實況的關聯,做到如卡爾.巴特(Carl Barth)所言「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與生活實境緊密互動與對話的講道。
        比較三者對於講道的觀點,相同點有:
1.      對講道都抱持應僅慎準備的態度。
2.      可透過對原典的釋義,取得相當程度的「原義」
3.      重視歷史背景及文學脈落的研究
4.      歸納出經文所要傳達的信息(也表示著有所選擇)
5.      經文的信息都需要與聽者的生活有所關連才算是一篇好的講章
6.      如何從釋義到講章仍沒有清楚的指引
相異點有:
1.      「原典」非真實「原義」可取得來原,亦無法還原。
2.      可透過其他專家的資料,從中進行「原典釋義」,而比較多種資料與「選擇」的過程才是核心與意義的決定要素。
3.      「前理解」主宰了釋經的結果(包括神學立場與預先的知識左右了「選擇」的動作)
4.      對自己的立場保持敏感以及對其他人的選擇保持尊重與開放,沒有「客觀信息」存在的可能,僅只有是否適切於情境需要與否。
按此歸納的結果,再來看待〈從經文到講章–以舊約為例〉所提出的觀點,包括參考所提供的講章,仍會感受到這些歷史及背景的考證資料集合,像是參考書一般並無法看出明確的、特定的現代信息,特別是現代信息在篇幅的比例上實在太少。而「原典」的歧義問題並沒有被解決,選擇的原則亦是自由心證的的狀態,並無法真正達到「原義」的目標。而對於背景知識的要求確實使得進入門檻相當高,但有此自我期許是相當值得肯定與學習的。
在耶穌解釋舊約的例子裡,他常用雙重的態度來看面,一者是肯定舊約的權威,另一者卻又對舊約大膽批評,重新解釋舊約,不但攻擊舊約的傳統解釋,也攻擊經文本身。[14]耶穌時常是用顛覆性的解經法指出經典的限制,從而引出更深層的信仰意涵。[15]這些都並非回歸原義。
而〈從經文到講章–以新約為例〉的說明就略顯粗糙,而文字當中的盲點是「前理解」已決定了選擇與詮釋的方向,即便用盡了希臘文尋求經文的原義,仍跳脫不出被建構的前理解內容,更無法得出「普世性」的客觀信息供特殊情況使用,是一條無法暢通使用的路徑,應避免全盤接受。使用「上帝觀」來串連經文與現代處境的信息,亦太過狹隘,基督論、教會論、聖靈論、信仰告白、信經…等神學立場與主張,亦是教會傳統的累積,可擴展對經文詮釋的視野並豐富對生活處境的詮釋。
這篇釋經的觀點與戈登費依(Gordon D. Fee)相同,他亦認為「解經的任務是要發現神的話,以及它在第一世紀教會中的意思;這個任務有二:一是明白經文的意思,一是瞭解正在傾聽神話話的人,以便提供他們神活潑有力的話語。[16]然而這個立論的點似乎是無法達成的。若延伸加達瑪的想法「我們不可能了解作者原意,也不能連接經文的現代意義與作者的原意;其實經文意義決定於主題事物,即其所闡釋的事…經文的意義總會超越作者的意向…沒有任何人事物可以確認它的解釋…[17]而若以耶穌對摩西誡命中對「約」的再解釋工作,將上帝與選民間的「立約」關係,解釋成一個新的屬靈同盟的觀念,就是指向自己與他的門徒。「可以說開啟了後來以基督為中心來解釋舊約之釋經法的先河。[18]包括後來保羅對舊約的詮釋歐方也是如此,可以說就是學習了耶穌的模式。而這也就是加達瑪所認為的「詮釋學循環(der hermeneutische Zirkel)[19]。以上討論突顯了這篇以新約為例的講道文字在廣度與深度上的不足。
上述兩篇都可能會出現一個困擾,亦即是對「歷史上的耶穌」歷史鑑別學的困境:「我們失落了透過教會和神學所認識的耶穌,但這又將我們帶回到與耶穌相遇最初的一刻。」我們沒有認識真實歷史上耶穌的直接線索,而耶穌卻在臆測的迷霧當中消失了。[20]我們無法從現存的聖經文本當中,正確地認知裡面所陳述的事件的客觀事實以及所相關的一切環境狀態,而都只能出於臆測,而我們該如何以這些沒有真實基礎的事實來發展所要傳講的信息呢?而重要的是在會遇的當下所產生的東西,這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也是第三篇文字想的強調的。
在〈講章中的神學問題〉當中突顯的是從神學立場為出發,而要求更貼近會眾為中心的信息,亦可以讓差異性的詮釋觀點被展現、陳述與接納。但另一方面,此法門需要有足夠廣度的資料為基礎,並要能有相當程度的派教神學基礎出發,才能對所屬的情境與會眾做合適的信息表達。另外,盲點可能會落入既有的神學領域當中,對於新的、未被提及的神學議題,就不免出現較無所適從的情況。
        關於引用聖經的話語及神學立論,宋泉盛認為聖經當中的「上帝說話」可有兩個面向看待:一者是上帝親自說話,另一者是關於上帝的論述,而後者是我們人類在說話,若沒有留意到這個面方,我們可能用上帝的名來為自己的想法背書,反而造成了悲劇。而神學亦是人的論述,受語言、文化、生命經驗…等的限制,僅管是宣稱「超人的」經驗也必然要與人的經驗相關才能被人所理解,因此更要小心所堅持的神學有其局限性的事實。而耶穌愛使用比喻來教導人,也就是一個從經驗出發來理解的最佳例子。[21]
因此,若能以更貼近所在的處境地出發,或許所建構的「神學」不是以往熟悉的,甚至令人覺得「奇異」,但在進行原典釋義的過程當中,任何宣稱都需要再次被檢視。「在解釋過程中,解釋者會加進他主觀的看法。[22]若能先意識到這點,在與人交談時就不會認為自己是絕對的客觀而失去對話的空間,而「在地」的形塑成果也可以有正當性與其他的觀點平等地被討論與欣賞。「無論是宗教的關懷或是真理的關懷,其目的無非是要達成上帝救贖力量的彰顯。…而是必須指向一群具體的人民和他們所生存的世界。[23]而講道與釋義的目標就應是如此。
而在上述三篇較少提到從釋義(準備資料)到講章之間的缺乏,或許可以參考:(1)藉由想像力活在聖經的世界中,是一種心中的想像,也是對經文脈落的理解開始(2)從神學的角度探索經文,這段經文可以幫助我們如何對上帝有更多的了解,或與教會歷史、傳統相連接所產生的意義(3)確定經文的主題與行動,講道者在經文中的位置、確定經文所傳達的內容(4)聚焦在讓會眾可以穿越時空與脈落處境的路線上,「不只宣揚福音,也邀請會眾對福音作出回應。」,並留意在一個焦點、一個功能以及一個核心簡潔、清楚與具體的訊息上面。[24]
整理我自己的講道預備過程如下:(1)查看經課表當週的指定經文(通常有三到四段)[25](2)參考該週的教會節期與教會設定的方向(如:愛滋關懷主日)與講道場所(3)閱讀指定經文,並選擇其中一段為主要的經文(4)使用工具進行原典釋義[26](5)比較不同版本經文(和合本、和合本修訂版、現代中文譯本、思高版、NRSV、台語漢字版)(6)注意經文抄本以及不同翻譯的字句(較少,多用在關鍵字詞的辨別上)(7)參考背景註釋書[27]及新舊約導論(8)針對經文的特殊字詞與神學查考字典[28](9)參考上下文寫下自己對這段經文的詮釋,並找出張力之處與核心傳達的信息,這些是上帝對我的啟示(或是我自己所回應給上帝的內容)(10)參考經文註釋書[29]CCEL上的註釋資料[30]以及研讀本[31](10)修正與補充原先的釋義內容與核心信息的對焦(11)纂寫講道稿(不僅是寫給自己,更是要寫給特定的聽眾。)
在寫講道稿時,我常用的方式是:(0)區別大致的段落以及當中的主題與核心陳述(1)引言(經文的上下文)(2)當週的經文釋義與前文相關情況說明(3)一個與此經文的生活相關例子(4)經文的張力點與困境(5)目前生活的困境(6)經文的後來發展以及困境被處理的過程與啟發(7)目前會眾的生活實況,從這經文中可以得到怎麼樣的啟示與應用(8)結論–將困境與突破再做一次的摘要,並用正向陳述結束。這個講章的結構是比較像「四頁講章」(Four-Page Sermon)[32]的方式,只傳達一個主題以及一個使命;更像是一個講故事的過程:讓聖經中上帝的做為不僅只在於聖經裡,也走出來,進到會眾的生活當中,而我們就參與在當中做神學。「普世神學不是諸多特殊神學拼湊而成的,它是孕育在每一特殊情況中所產生的神學裡。[33]、「信仰必須在特定的處境中得到它的養份。[34]唯有此信仰才是活著的。
從上述對準備講道的整理來看,在對於經文背景與歷史的了解,以及對現實情況了解都有待進一步的加強。並且對於神學的了解也相當不足,仍可能落入立論不堅定的困境裡,而使經文無法充份表達出力道來。而想像力與冒險的勇氣仍甚至是台語的流暢度都需要培養與累積。在準備講章上,我似乎太不重視禱告,並沒有培養在禱告當中尋求上帝啟示的習慣,而是多依靠著理性進行,這也是需要再多加注意與調整的:不只是知識性的傳遞,更的是靈命的培育。
我亦思考著講章中使用參考資料的問題:這是不是一種剽竊?宣講的是別人的想法而哪些是我的?既然任何的想法都有其根源,我的想法也來自經文、過去被考導的、註釋書、參考資料…等而來,我要強調與斟酌的就在於「我選擇這些成為我要傳講的內容」,是用心思去整理的,並且我也如此認同,並且加上了「我自己」的詮釋觀點以及故事而來,我願意在上帝的面前承擔為這篇講道內容負責。[35]


[1] 陳南州、夏美寬編,《我如何預備講道》(台南:台南神學院,1995)25-99
[2] 陳南州、夏美寬編,《我如何預備講道》,38
[3] 陳南州、夏美寬編,《我如何預備講道》,55
[4] 陳南州、夏美寬編,《我如何預備講道》,64
[5] 陳南州、夏美寬編,《我如何預備講道》,66
[6] 陳南州、夏美寬編,《我如何預備講道》,71
[7] 陳南州、夏美寬編,《我如何預備講道》,77
[8] 陳南州、夏美寬編,《我如何預備講道》,80
[9] 陳南州、夏美寬編,《我如何預備講道》,84
[10] 陳南州、夏美寬編,《我如何預備講道》,86
[11] 陳南州、夏美寬編,《我如何預備講道》,86
[12] 陳南州、夏美寬編,《我如何預備講道》,87
[13] 陳南州、夏美寬編,《我如何預備講道》,89
[14] 古蘭特,《聖經考釋大全:舊約論叢》(香港:基督教文藝,1981)299
[15] 陳南州、黃伯和、鄭仰恩編,《聖經.詮釋.實況:駱維仁博士榮退紀念文集》(台北:永望,2001)67
[16]戈登費依(Gordon D. Fee),《新約解經手冊》(New Testament Exegesis)(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91)144-145
[17] 華德.凱瑟(Walrer C. Saiser, Jr.),《解經神學探討》(Toward an Exegetical Theology)(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93)9-10
[18] 陳南州、黃伯和、鄭仰恩編,《聖經.詮釋.實況:駱維仁博士榮退紀念文集》,67
[19] 加達默爾(Gadamer, H. G.),《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Wahrheit Und Methode)(上海:譯文出版,2004))11
[20] 賈思柏(David Jasper),《基督教詮釋學淺析》(香港:基督,2008)105-108
[21] 宋泉盛,《你們來看吧》(台南:人光,2001)61-71
[22] 華德.凱瑟,《解經神學探討》,11
[23] 陳南州、黃伯和、鄭仰恩編,《聖經.詮釋.實況:駱維仁博士榮退紀念文集》,73
[24] 蔡慈倫,《當代基督教講道學》(台北:校園,2011)123-134
[25] 普世教會經課表,http://www.lectionarypage.net/,截取日期:2012/12/26
[26] http://bible.fhl.net/new/fhlwhparsing.html http://bible.fhl.net/new/parsing.html 是很常用的線上工具。另外,BibleWorks亦是常使用的軟體。
[27] 目前常用的是:華爾頓(John H.Walton)、麥修斯(Victor H. Matthews)、夏瓦拉斯(Mark W. Chavalas),《舊約聖經背景註釋》(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Old Testament)(台北:校園,2006),以及 季納(Craig S. Keener),《新約聖經背景註釋》(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台北:校園,2006)
[28] 目前使用的是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詞語彙編》(Christian Theological Lexicon of Terms and Persons)(台北:光啟:2005)Sacramentum Mundi, An Encyclopedia of Theology, Burns & Oates:1968Keith Crim,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Abingdon:1992
[29] 最常使用的是 Interpretation:  A Bible Commentary for Teaching and Preaching, John Knox Press 系列(已有部份有中文版本)至少要有兩種英文的版本,以及其他中文的註釋書。《古代基督信仰聖經註釋叢書》(Ancient Christian Commentary on Scripture)(台北:校園)也是一種有趣的參考來源,可以對初代教父們對經文的看法來了解一些神學的演變。
[30] Christian Classic Ethereal Libraryhttp://www.ccel.org/,截取日期:2012/12/26
[31] 使用的是《聖經啟道本》(香港:海天書樓,2005),裡面有「初淺的註釋」以及串珠的資料可查詢。
[32] 蔡慈倫,《當代基督教講道學》,272
[33] 宋泉盛,《故事神學》(台南:人光,2002)58
[34] 宋泉盛,〈偤太人、基督徒和外邦人〉,李熾昌編,《亞洲處境與聖經詮釋》(香港:基督教文藝,2000)239
[35] 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些人在神的話語上到底花了多少功夫?」史考特.吉布林(Scott M. Gibson)《講章可以複製嗎?再思講道者的責任》(Should We Use Someone else’s Sermon?)(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2012)4967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Essenes愛色尼派

《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讀書報告

初代教會耶穌神人二論的爭議–基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