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一論的結構論述我信仰的心路歷程



記得第一次進入教會是在國小的時候,前往百貨公司的路途上一間教會敞開著門,並秀出兒童節目主持人照片邀請大家進到裡面來。對於內容已全然忘記,記憶中只剩下「禱告的時候要把雙手握起來並低下頭」,對於生長在拿香拜拜家庭的我來說,那是格格不入的經驗。
再長大一點,路上出現幾位大男生,騎著一輛搬家專用的三輪車,帶著巨幅的聖經故事與小禮物(其實是關於基督信仰的刊物)出現在家門口的那條巷子。有七天的創造天地以及亞當與夏娃,有小嬰孩耶穌基督以及慘死在十字架上的嚇人圖畫,最可怕的是黑黑的天空以及如果不信的話就會下地獄的宣告[1]。第二次他們來的時候,某位小朋友說要叫爸爸來趕走他們,後來還真的有位媽媽出現講了些什麼,之後就再也沒有看見過他們了(當時還涉世未深,沒有留意是否有人跺腳[2]。)
在開始能閱讀《兒童日報》的階段,參加一個「如果你想更多認識耶穌」的贈獎活動;當主辨單位將相關的資料寄來時(因為我完全沒有打開,不知道裡面是什麼,只能用「資料」來概括),媽媽說:「你要信基督教喔?」讓我覺得似乎做了件錯事,充滿羞愧地把資料丟在廚房的垃圾桶裡。那個時候班上有一位信耶穌的女同學,因為他實在是太特別了,不得不常常拳腳相向,又一直敗在他的長腿優勢。後來要一直等到大學時才又和基督教扯上關係。[3]

一、關於對父上帝的認識
對於父上帝的認識,往往不及對於耶穌來得深刻與親近,總是有點距離,但是卻又在祈禱文的開端出現,彷彿父上帝是最高的那位,而擁有令我感到十分畏懼的能力,世上的一切都在他的手中被掌管並支配著,而唯有透過一個神奇的關鍵字「耶穌基督」才可以讓這偉大至高的神聽話並放我一馬。在慕道的時候,我總覺得(父)上帝得罪不起,一不小心就會像是烏撒[4]下場可怕,充滿著戰兢與恐懼(我想這和「敬畏」是有所不同的)。這一直影響著我認識上帝是否真實是慈愛的,以至於「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對我來說仍不能讓上帝多一點點愛的性質。我明白以下:我有著相似於上帝的形像,並且因為自以為是地用了其他的方式替代了耶穌成為中介者,我被認定為是背叛以及無法再從這愛的位格團契當中得到愛。
在洗禮問道班的一個主題裡,牧師提到這世界是由一位大有能者所創造的,就像你很難將一堆零件丟在一個袋子裡,努力地上下搖動之後,倒出來會是一個能滴答運作的手錶一般[5];又提到地球的軌道恰好在一個合適的位置與角度,些微的偏差都足以使這顆小東西往黑暗的角落飛去。這麼多的「偶然」證據,被歸因指向一位全能的創造主上帝,這一切都是他所創造與維持著。面對這樣的說法,特別是他提到上帝連〈測不準定理〉[6]都可以知道另一方是什麼的論證時,著實讓我無法反駁[7]
當我開始意識並非我所經驗的都指向上帝,而且上帝也非僅只透過這個受限的方式讓我認識他,上帝的不可知性(unknowability[8]在這裡真實地展現在我面前,反應著我總是用竹管窺測他,我所能認識的又是如此地有限;而上帝的護佑(providence)更是充斥在我的生命週圍,當我真的如此地相信與全然依靠[9]。一種更寬闊視野才被開啟:

已被修復的、關於經驗的概念,按照這種概念,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並非單單只是一種現象的顯示,而是生活包涵著我們存有的實在之內,然而,我們卻可以按照我們能力的限制和他們的存有,部份認識他們和他們的創造主。…上帝在基督裡讓自己被人經驗…知識並非單單是被授予某人的東西,而是藉著他而獲得上帝在其自身之內的知識。[10]

也唯有此才可能跨越約伯朋友們的困境。
「天父上帝」是最常被拿來使用的祈禱開端詞,總是覺得他高高在上而我需要用相對較低的位置才能和他對話,這相當程度也反應了我與他之間的距離。一直到很後來的階段,我才發現我的禱文內容都像是在對著耶穌說話,「天父上帝」僅只是一個發語詞,也開始修正這個發語詞及禱文內容:仁慈的、創造的、恩典的…。父上帝對我來說,仍是一個抽象大於實質的概念(我甚至還會擔心小秘密被他知道的下場可能會很糟。)

二、關於對子上帝的認識
耶穌是個真實的人,透過他的母親馬利亞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出生地是客棧讓驢匹休息的地方,這表示著未來被稱為救世主的出生低,非如預想地會在權貴之家反以更親近一般人的形象出現[11]
馬利亞懷耶穌的過程和我媽媽懷我的方式很不一樣–耶穌是透過聖靈(上帝的靈)感孕,而我則是我爸爸的精子和我媽媽的卵子結合的[12],這或許也和耶穌就是「道」這與一般人不同的角色與身份,讓他如此地不同[13]。在所謂的血統傳承中,他是屬於大衛的後裔[14];在先知的預言當中,出生地在伯利恆[15],是童女懷孕[16],似乎早在耶穌出生之前,在舊約上已經預言或是預表[17]了他的角色與來臨。透過馬利亞童女所生,是強化了「及至時候滿足[18]的觀點,表達上帝透過時間來實現其目的。耶穌他是一個人,而且是一位猶太人,上帝進入了這個世界,並且有限制的成為了一個特別的猶太人。而這讓我認識耶穌也是帶著原罪人性,但是同時在他內的神性卻不受這影響[19],耶穌的人性非但沒有犯罪(違逆上帝)反而主動地滿足上帝的心意,透過聖靈力量的幫助將上帝的計畫具體地行動出來。[20]
耶穌的第一個角色是:君王。「他在這世上的主權超過其他的權勢[21]、「在內則施行公義,在外則敵擋外來威脅保護領土[22],在這世界中他佔的是首位。也因為這個稱呼,讓耶穌與上帝之間更進一步地被宣認關係[23]。就像是門徒們經歷過生命的死亡幽谷之後,認出了耶穌是主[24],我也在經歷過之後相同地宣認他是我的主[25]
耶穌的第二個角色是:先知[26]。「預告災難,有時則宣告拯救乃災難的另一面…呼喚以色列盡上他那約的責任[27],耶穌對真理的教導就如同先知一般並且更貼近我們,我們聆聽也跟隨,並在所處的環境中實踐。也正如在耶穌之前的先知信息一樣,耶穌的許多教導都讓當時的拉比與一般的民眾希奇甚至是惱怒[28]
耶穌的第三個角色是:祭司[29]。「他是代贖者,成為上帝與人的中保,通過十字架的犧牲帶來人與上帝的和解。[30]。繼承著在律法當中的獻祭制度,罪的移轉[31]與上帝關係的修合,耶穌自己擔任了祭司的角色,並將自己當成贖罪祭物獻上,這個獻祭甚至超越先前的祭司們:他非但是純潔無瑕玼,無需為自己先獻上贖罪祭,而且這是頭次也是最後的獻祭[32]。這三個角色的扮演是「基督」內涵的呈現,這三個角色在當時都需要透過抹油的儀式設立[33]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受難,與後來上帝使他從死人中復活的事件成為他傳道的最高潮。當我透過洗禮與耶穌一樣同歸於死,我與他有了連結與連結,他已不再是他,而是一個與我互動的對等的彼方;而耶穌的復活也將成為我生命復活的盼望[34]。耶穌的死替代了我的罪所導致與上帝隔開的死,使我能重新與上帝建立與修合關係[35],耶穌成為了中保,成為我與上帝之間的橋梁[36]。這種重生,是聖靈的力量帶來的,並持續在我的生命裡做工[37]
就如同上帝派遣他的獨子耶穌進入世界,成為耶穌的跟隨者也相同地進入世界,並與耶穌一樣將會死在十字架上。這個呼召的本身就是死,而這個死並非是終點,而是另一生命的開端:復活。
對於耶穌的認識,是否真能跳脫「包袱」而得到一個更真實與貼近自己的印象?在鄧雅各(James D. G. Dunn 2007)的論述中,耶穌在死與復活前的印象已在形成的耶穌傳統中穩定下來,若不回到共觀福音當中來尋求耶穌則更可能形塑出一個人工製造飛舞在天空的耶穌[38];而隨著環境的變化有所不同地在口述演繹的模式中流傳,並在歷代門徒間留下鮮明的印象,「但是這無法幫助我們與耶穌本人相遇,只能幫助我們與最早期的門徒坐在一起,參與他們的聚會,聽他們演繹和頌讚他們記憶中的耶穌,一個他們重視的人物。[39]」、「記憶耶穌名副其實,耶穌傳統是一種記憶耶穌的方式,教人知道人們如何記憶耶穌,使我們今天也可以一起記憶。[40]」表明著對於耶穌的印象與認知無論如何都仍會在某個傳統裡流動著,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在或多或少地對這個傳統的寬度與深度帶來貢獻。[41]

三、關於對靈上帝的認識
一次在收奉獻時的詩歌「聖靈之歌」[42]我突然能感受到其他人那種令我覺得很奇怪的反應,並明白生命已經不一樣了:這種被觸碰的經驗開啟我的另一段信仰旅程。聖靈的工作讓我開始認識耶穌基督,也在文字與音樂之外在生命裡感受到他的安慰,並引導我回到耶穌的愛裡。透過聖靈,我才明白了我為何會在那場禮拜當中,以及對我生命的意義。
在慕道的教會持續待了一段時間,聖靈的工作被具體地在小組聚會的「奉能事奉」時間裡展現出來,有人會看見畫面、感受到上帝要提醒自己或別人的話語、很多的眼淚和令人擔心的對號入座[43]。後來有機會參加了各大名牧的特會,這仍是當中的主餐(只是換了個名字),在他們的手中與口裡,為什麼可以有這麼神奇的現像產生呢?有人倒下、有人哭泣,有人興奮地上下跳躍,有人病得醫治…,由於「聖靈」無法直接被觀察與記錄,只能透過對他者來辨認聖靈的工作,但是這不是全部。[44]
聖靈的工作,讓「教會」興起:讓軟弱的人開始宣揚起上帝的道[45],透過聖靈的運行,揀選了「教會」成為一個管道,讓世人得以具體看見一個上帝國度的形象與預表:一個被愛所激勵與扶持的團體、是不完全的罪人的聚集,卻努力朝向完全的道路前進(成聖)[46]
聖靈的工作,讓彼此得以聽懂彼此的聲音,並且在原本以為的道路上帶來新的可能。特別是在會議的過程裡,若沒有聖靈的工作將無法形成合一的共識,並讓不同的聲音得以被聽見,保持活力與彈性。「合一容許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多中有一,一中有多;齊一卻是死板的整齊一致。[47]聖靈在教會裡設立職份也賜恩賜給人來服事他,並讓各個被呼召的人以及不同的才能一同建造教會。[48]並非僅只有職份的人才能來服事,而是每個人都能在「萬民皆祭司」的認知之下,被鼓勵參與教會的服事,而有職份者也應更多憑著信心與聖靈的印記尋找更深的裝備。[49]
聖靈也帶來分辨與教導的工作。加爾文所說:

他(按:上帝)說他所羞遣的靈不會憑自己說話,乃是將神的話語教導人使人明白(約16:13)。因此神所應許我們的靈並不會編造新的和未曾聽過的啟示,或捏造某種新的教義,誤導我們離棄神已在聖經上賜給我們的教義,而且把福音所教導的教義印在我們心裡。[50]唯有當人將聖經所應得的尊嚴和敬畏歸給他時,聖靈才發揮他的權能。而且我在前面的教導–除非神的道與聖靈的見證所印證,否則我們不會確信聖經–與這個原則並無衝突,因主將他話語的確實性和他的靈結合在一起,甚至當那使我們得見主面的聖靈照耀我們時,神的話就常在我們心中。[51]

上帝的話與聖靈是同時間在動工的,並不會有超越聖經中的啟示出現,而都有其根據經文。

除非聖靈在人心裡印證,否則人不會接受他(上帝的話)。[52]若想用證據與理性來印證聖經,是完全錯誤的。我們應當確信聖經的教導,而這確是借著聖靈的印證而得的。…除非聖靈將神的話印在我們心中,否則他不會真正影響到我們。…唯一真實的信心就是神的聖靈所印在我們心裡的。[53]

是表明一個追求靈恩經驗的團體,同時間也應對上帝的話語保持同等火熱與喜愛的程度,而唯有此能在話語與感動當中尋找平衡與辨別;相對地,一個努力研究上帝話語的團體,也應保持彈性讓聖靈可以作工。唯有依靠聖靈的作工,我們才能認識真道。
聖靈在教會內的另一項工作是:在具體可見的聖禮(洗禮與聖餐)當中使我們經驗到上帝、重新與合而為一。這已經無關乎物質是否產生變化,而是著眼於聖靈在這整個過程中於人的生命裡所做的奇妙事物。[54]
上帝的工作不僅限定於單一的教會團體[55],而是在這廣大創造的世界當中。當父上帝看似完成了創造之後,接著又有耶穌基督再次創造這世界,並透過聖靈的運行在各地方工作,讓世界從罪惡與敗壞中朝向受造時般完全的形態,並與上帝復合:「創造歷史的終局是生命而不是死亡。[56]」一群已經先領悟到此事的人(教會),開始也在各角落進行著各種工作,是因為聖靈的推動與幫助,裡面有著上帝的旨意與耶穌基督的愛:使先前已預嚐的救恩也得以在教會之外被逐漸開展。[57]而這是一種接續耶穌基督的造創工作,「教會的使命是為了世界的緣故,又代表世界而被差遣成其所是及行其所行,正如以色列和耶穌督基督的差遣。[58]
太初,上帝創造天地。大地混沌,還沒有成形。深淵一片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世記1:1-2),接著上帝按照了他的形像造了我們,並將他的「靈」吹進了我們裡面,使我們成為「有靈的活人[59]」。在這面向說明著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亦有像上帝可創造天地的能力,僅只不過是差別在於我們是受時空限制的(就連子上帝也是如此,而他是為愛的緣故):看看我們可以製作出多少的東西,並且能延長人的壽命與醫治可怕的疾病(我們不需要按手與祈禱,或是用泥土和著口水)。不僅於此,透過我們,聖靈也可以在社會網絡中進行修復(而這是前節提到耶穌無能為力的部份),包括人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可以在我們的介入與聖靈的工作,得以休養生息。
就如同耶穌(這位子上帝)真實的死去了,但是聖靈上帝卻使他從死裡復活一般,我們的生命也將與耶穌一樣,在死亡後經歷復活。在這過程中,我們經驗到火煉一般的處境,而被對付的就是這些纏累我們的罪,終致使我們在復活時得以像耶穌一樣完全。[60]
我所屬的團體亦是在這樣的過程裡經驗上帝的帶領。因聖靈的感動,在一般教會普遍無法接納同志時,有一群同感壓力與渴望能自由地敬拜上帝的「初代信徒」開始聚集。他們開始努力研究聖經裡的字句,並向聖靈敞開以尋求驗證,開始組織團契、成立教會,並將所經驗的一切寫成文字並勇敢地向人見證,「充滿信心與毫不恐懼地生活,即或被死亡所環繞和威脅。[61]」透過音樂服事以及社會運動的參與,這來自各種教派的成員深刻了解「教義帶來分歧,服事帶來合一(Doctrine divides, but service unites[62]」的力量,在服事裡經驗上帝的恩典–人的力量很小,但是讓這一切有果效的另有其因。

四、關於這個惱人的三一上帝
當「三一論」開始困擾我之初,我並沒有適時地提出不同的意見,因為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直接上台洗禮,而不願再多上一次慕道班(奇怪先前並沒有這樣的感受)。「就像是H2O在自然界當中是以液態的水、固態的冰以及氣態的水蒸氣存在,上帝也是這樣地讓我們透過聖父、聖子以及聖靈認識。」這是牧師強有力的宣告。只是,日後卻有另一位牧師強而有力地認為「三位二體」才是符合聖經的啟示,此言一出讓教會的眾人議論紛紛,亦有「教會」主張「三位三體」…等不同觀點[63],著實讓人困擾。
根頓提供了一個解答:「如果我們問三如能夠成為一,答案是這一位上帝單單由於以下的方式而成為合一的上帝:父、子和靈在他們的所是中相互性地和互惠地在他們彼此之間毫無保留地付出和接受。[64]」這三者是因愛而合一與行動。

五、難以尋覓的青草地
我覺得自己是在一種被扭曲的信仰養成體系裡掙扎著的可憐蟲:不斷想要找回上帝美好的旨意與安排,而橫在面前的有太多人為的控制與限設,需要攀爬、越過,才能看見失樂園。





參考書目:
1.      大衛.休謨(David Hume,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47
2.      巴特.葉爾曼(Bart D. Ehrman)。《製造耶穌–史上No.1暢銷書的傳抄、更動與錯用》(Misquoting Jesus: The Story Behind Who Changed the Bible and Why)。台北:大家。2010
3.      丘思處。《約書亞記》。中文聖經注釋。香港:基督教文藝。1994
4.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台北:大塊。2011
5.      克里斯多福.希鈞斯(Christopher Hitchens)。《上帝沒什麼了不起–揭露宗教中的邪惡力量》(God is not Great: How Religion Poisons Everything)。台北:大塊。2009
6.      李善修。《新編慕道者指南》。台北:佳播。2008
7.      林鴻信。《小教理》。台北:華宣。1996
8.      林鴻信。《讓教會成為教會–教會論》。台北:禮記。2000
9.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北京:三聯。2010
10.  香港公教真理學會。《天主教教理》。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96
11.  根頓(Colin E. Gunton)。《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The Christian Faith -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Doctrine)。香港:基道,2009
12.  葛拉齊雅.黛萊達(Grazia Deledda)。《惡之路》(La Via del Male)。台北:一方。2002
13.  福音證主協會。《聖經—新舊約全書》。串珠˙注釋本。香港:證道。1986
14.  鄧雅各(James D. G. Dunn)。《耶穌新觀–尋索歷史耶穌的盲點》(A New Perspective on Jesus: What 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 Missed)。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2007


[1] 身為天公廟的忠實信徒的我是否該為此感謝上帝,因他充滿慈愛與恩典不輕易發怒,在三十三歲時竟然揀選我進到神學院就讀呢?
[2] 凡不接待你們的,你們離開那城的時候,要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見證他們的不是。」(路加福音9:5
[3] 一段在開往台南的復興號火車上的經歷,讓我開始在信義會的傳統當中認識上帝。現在想起來也覺得慶幸,特別在有機會回想生命中種種的過程,對上帝的引領與保守才有更真實的體驗。
[4] 我初次深刻地意識到「上帝」是在建國高架橋下。那天我照往常一樣,在下班後騎著機車往教會去參加晚上的小組聚會,在順著左轉燈號停在停止線上,交通警察請我下車,並出示相關證件,我一時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詢問之後才知道「未按號誌兩段式左轉」,而那個號誌就藏在生長茂盛的台灣欒樹的枝芽當中,而我一直以為的左轉燈號以及車道上的文字僅只給汽車使用。「我完了!上帝看見我犯法(罪)了,他這回鐵定不會原諒我了。」拿著生平第一張罰單,接下來的路程完全呈現抽離的狀態,進到教會也讓眾人感到不安,因為我原本以為只要一進到教會,我將會立即倒地不起。這段經文竟然會在那個時間點浮出來:「到了拿艮的禾場,因為牛失前蹄,烏撒就伸手扶住上帝的約櫃。上帝耶和華向烏撒發怒,因這錯誤擊殺他,他就死在上帝的約櫃旁。」(撒母耳記下6:6-7)這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識到:上帝和他的審判如此地大而可畏。雖然,在同組的姊妹眼中,每個月三張的紅單也不會影響他開心地向上帝禱告。
[5] 這是大衛.休謨(David Hume)在《自然宗教對話錄》(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裡對透過工匠觀點類比上帝的創造與維持的經典疑問,通過經驗法則出發來認識的上帝似乎不那麼穩固,畢竟落入歸納法則的理論只需一個前提被否定或一個反例的出現,就足以反駁而不需提出論證。一個由小推大的嚐試需要有另一個對照組來進行驗證才足以有效地證明適切信與可信度,這意味著:要有另一個宇宙,而且是我們所知道的由另一個上帝所創造與維持著,否則我們無法有立場要求人接受這個觀點。見:David Hume,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47, 141-9
[6] 對一個懵懂無知涉世未深心靈單純的孩子來說,這著實是了不起「驚嚇」:上帝真實地運行在連我們都無法掌握的事物當中。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是由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的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具體指在一個量子力學系統中,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動量不可被同時確定。」見wiki「不確定性原理」條目,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D%E7%A1%AE%E5%AE%9A%E6%80%A7%E5%8E%9F%E7%90%86,截取日期:2011/12/25
[7] 不過,一位當代仍活著而無人能出其右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台北:大塊,2011)卻不這麼認為,而我覺得霍金的專業程度該遠超於那位牧師:「生命起源的自然發生論完全可以接受。宇宙起源的大爆炸既不是偶然事件,也不是上帝創造,只是物理定律的必然結果。」(史蒂芬.霍金 2011)。書中針對這牧師的想法都提出了簡單可視為回應的句子:「總之,我們以觀察創造了歷史,而不是歷史創了我們。(p.156」、「愛因斯坦問他的助手說:當上帝創造宇宙時,他有任何選擇嗎?(p.184」、「長久以來,許多人將大自然之美麗複雜歸功於上帝的傑作,那是因為過去沒有足夠的科學解釋。…許多人將諸多巧合視為上帝創造萬物的證據。(p.181」、「本書主張有可能完全在科學範疇中回答這些問題,不需要訴諸神的存在–我們只需要一個可觀測的M理論,就可以創造一個宇宙。(p.190」可參考http://post.books.com.tw/bookpost/blog/34183.htmhttp://www.ukiwh.com/shark/464.html,截取日期:2011/12/25。我現在覺得牧師的詮釋與那些以地球觀點看見的「星座」現象,並以此統計結果形塑的「星星王子看星象」似乎沒有什麼差異:當我們天真地認為我們掌握了什麼的同時,其實都只是摸到了大象的鼻子,而且麻煩的是可能沒有大象。
另一個被努力傳遞的概念是:上帝所創造的都有他特殊的目地與用意(目地論)。只是,我怎麼也想不出來蚊子的功用除了叮咬人以及在夏天提醒大家要避免有積水容器之外,還有什麼正向積極的美意。
[8] 根頓(Colin E. Gunton),《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The Christian Faith -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Doctrine)(香港:基道,2009),17
[9] 根頓提出一個解套的方式:「無論如何,為護佑而提出的更廣闊的神學實例,需要建基於一些比因果關係和神蹟這類論據更堅固的基礎上。事實上,聖經裡記截的神蹟大部份並非用作叫人相信的證據。神蹟是一套更闊的信念的其中一部份,這套信念是關乎上帝所是的方式和他在世上工作的方法。」這讓我終於不在清單上為發生的每件事為是否有上帝在其中工作畫上「○」或「╳」,而相信皆是肯定的。見:根頓(Colin E. Gunton),《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28
[10] 根頓(Colin E. Gunton),《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209
[11] 也藉此表達他從一出生就與眾不同,而且沒有一般人一樣可以容身之處,也突顯約瑟成為沒有概念的家長,不知道要先為待產的妻子訂旅館這件事情。非君王式地被迎接,雖然這也太過於誇張地讓他遠劣於一般人所享用的硬板床,而只能在盛裝草料的馬槽裡,這樣子的編輯也真的太過於好萊塢。
[12] 雖然這麼巨細靡遺的陳述可能會判為異端,特別是如何受精的細節只能用「奧秘」來帶過;只是我覺得即使他們未婚懷孕我也不介意,畢竟「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江洙《訓蒙幼學詩》)」,也只能從「然而,凡接受他的,就是信他的人,他就賜給他們特權作上帝的兒女。這樣的人不是由血統關係,不是由人的性慾,也不是由男人的意願生的,而是由上帝生的。」(約翰福音1:12-13)當中得到一些安慰與噤聲。
天主教於1854年由教宗比約宣布「始胎無染原罪」的信條「榮福童貞瑪利亞,曾因全能天主的聖寵和特恩,看在人類的救主耶穌基督的功績分上,在其受孕之始就被保護,未受原罪的任何污染。」〈莫可名言之天主〉(通諭:DS2803),並認為瑪利亞就是天主之母(Theotokos)。可參:香港公教真理學會,《天主教教理》(香港: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96),120,教理495
在新教傳統當中對關於馬利亞是有罪之身(Immaculate Conception)如何產下無罪的耶穌乙事就更別提了。根頓更認為此論點會有礙於對耶穌人性中拯救觀點的認識。可參:根頓(Colin E. Gunton),《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100
[13] 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著恩典和真理。我們看見了他的榮耀,這榮耀正是父親的獨子所當得的。」(約翰福音1:14
[14] 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從他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以賽亞書11:1)但是,妙的是這種類似「擬定/法定」血親的情況也無由由兩套的族譜當中得到直接的佐證,不論是路加福音當中約瑟的家譜(要命的是耶穌不是約瑟的種),或是牽強出現於馬太福音當中的馬利亞家譜,都無法完整地與血脈接上。不知道這夠不夠強烈地對歷史的耶穌進行質疑。聖經的作者們一定也意識到這點,所以又在書信當中向各教會提示不要著眼於族譜的爭議上,似乎意味著:信就好!(提摩太前書1:4與提多書3:9
[15] 伯利恆的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彌迦書5:2)更有甚者這個出生地在「伯利恆」的預言對耶穌的拿撒勒父母而且,非得多安排了許多的故事才讓耶穌終於誕生在這個計畫中的地點,令人懷疑是很刻意杜撰的文字。「幾乎所有的宗教,從佛教到回教,不是以一位謙卑的先知,就是以一位認同窮人的王子為主要角色,他們會來認同窮人,如果這不是譁眾取寵的民粹,那又是什麼?如果宗教選擇首先傾注精力於貧窮、困惑及未受教育的勞苦大眾,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可參:克里斯多福.希鈞斯(Christopher Hitchens),《上帝沒什麼了不起–揭露宗教中的邪惡力量》(God is not Great: How Religion Poisons Everything)(台北:大塊,2009),144
[16] 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以賽亞書7:14)雖然可能有種過度牽強或是一廂情願,這個經文段落指稱的該是後來的希西家王,以及亞哈斯王所懼怕的二王將會敗亡。但是出於無奈或是約定俗成,大家已經很能接受經文指的是拿撒勒人耶穌。可參:福音證主協會,《聖經新舊約全書》(串珠.注釋本,香港:證道,1986),1325-6
[17] 眾所皆知的,帶領以色列人過約旦河的「約書亞(意為:拯救是來自上主)」在亞蘭文音譯及希臘文音切之後即是「耶穌」;約書亞的角色也預表著耶穌未來即將要做的工作。可參:丘思處,《約書亞記》(中文聖經注釋,香港:基督教文藝,1994),2-3
[18] 根頓,《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120
[19] 在一擁有上百人參與的查經班使用的聖經版本中「上帝差遣自己的兒子,使他有了跟我們人相同的罪性,為要宣判人性裏面的罪,把罪除去。」《現代中文譯本聖經》(羅馬書8:3),這導致眾教會抗議此譯本是對耶穌的聖潔做了相當惡劣詮釋,而撰文公開反對採用這版的聖經,雖然這不是唯一造成他銷售不佳的原因。根頓亦認為罪的觀點不僅只是個體主義式的,亦是社群實在整體性的,這是彼此相互影響著的結構。(根頓,《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75)一本著名的小說明確地指出:即使是出於善的意念,在進入這個世界之後,任憑再如何努力卻仍會導致成為惡的結果。或許,一位擁有罪性卻沒有罪行的聖子上帝,在這紅塵中大發善心義行,終於導至一場「悲劇」也實在不足為奇。可參:葛拉齊雅.黛萊達(Grazia Deledda),《惡之路》(La Via del Male)(台北:一方,2002
[20] 我並不想在這邊就對所謂的「三位一體」進行過多的詮釋,然而耶穌的死造成對人性與神性之間的討論實在令人心煩,重點在於:耶穌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耶穌的死是真正的死去,包括了人性與神性,都被死亡的權勢所勝過,而這個「死亡的上帝」是在三一的共融當中被協調、同意與執行的結果。雖然,一直過於天真地表示: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這裡有一個奇妙的跳躍:我們面對一個已經死了的上帝,而他又如何讓自己又活了過來?他明明已死在十字架上?雖然,最敬虔與屬靈的措詞就成為標準答案:這是上帝復活大能的奧秘,這是三一上帝奇妙的做為。在耶穌身上同時具有的人性與神性已經足以讓人相當難受,更別提關於約翰壹書5:7-8裡三位一體的教義來源經文,在古老的抄本根沒有提供足夠的支持乙事;面對早期的諸多豐富的基督論述,也在抄經者有意的修改之下,成了對付這些被命名為「伊便尼派(Ebinoite)」的嗣子說、幻影說、分離說等。可參:巴特.葉爾曼(Bart D. Ehrman),《製造耶穌–史上No.1暢銷書的傳抄、更動與錯用》(Misquoting Jesus: The Story Behind Who Changed the Bible and Why)(台北:大家,2010),111-4,另外,嗣子說的部份在提摩太前書3:16處(204),幻影說的部份在路加福音22:17-19210-8),分離說的部份在希伯來書2:9、馬可福音15:34220-4)。這個用來分辨異端的聖經文本,似乎是一部活著的生物,因應時代需要有所有變化。不論這個變化是什麼,都已夠嚇人了。
[21] 林鴻信,《小教理》(台北:華宣,1996),226
[22] 根頓,《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84
[23] 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16:16),相同的耶穌也在接受大祭司的詢問時回答了這個問題。「大祭司對他說:『我指著永生上帝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上帝的兒子基督不是?』耶穌對他說:你說的是。然而,我告訴你們,後來你們要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馬太福音26:64
[24] 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對彼得說:『是主!』那時西門‧彼得赤著身子,一聽見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裏。」(路加福音21:17
[25] 關於我的打魚經驗可以寫成一本專書討論,希望可以有生之年自力完成並自費出版。不然等到我蒙召了大概不會有人想幫我立傳,何況還得賠上一大筆錢!「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上帝。」(哥林多前書6:20
[26] 但別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正像先知中的一位。」(馬可福音6:5)這是希律王詢問關於耶穌時得到眾人的回應,可見耶穌在當時被以先知廣泛認知。
[27] 根頓,《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84
[28]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滅耶穌,卻又怕他,因為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馬可福音11:18
[29] 根據利未記八章的記錄,只有亞倫的後裔可做祭司,而且在設定為祭司時還有一些儀式需要進行,但是在耶穌身上這都不符合。最妙的方式是在希伯來書五到七章裡將耶穌與麥基洗德–這位沒頭沒腦就出現在創世記身份不明的祭司–做了連結,讓這個令人產生困擾的事情移轉。難道會有人說:因為他是無罪的,所以不需要為自己的罪獻上些什麼,也就不需要有通過這些設立的儀式。這些人該看看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時所說的那句話:「暫且這樣做吧,因為我們理當這樣覆行全部的義(或譯「禮」)。」(馬太福音3:15)《和合本修訂版》
[30] 林鴻信著,《小教理》,226
[31]按手在羊的頭上,宰於耶和華面前、宰燔祭牲的地方;這是贖罪祭。…至於他的罪,祭司要為他贖了,他必蒙赦免。」(利未記4:2426b
[32] 他不像那些大祭司,每日必須先為自己的罪,後為百姓的罪獻祭;因為他只一次將自己獻上,就把這事成全了。」(希伯來書7:27)這件事再一次證明上帝不按自己所定的規則出牌,在亞伯拉罕獻以撒之時出手中止了儀式,並且在日後親自頒佈的獻祭規則當中未提及這個「活人獻祭」的條例,更無法知道他的功效是什麼。耶弗他(可參士師記十一章)將自己的女兒獻上之事,上帝的沉默莫非代表著:竟然有人知道這是我的竅門!。若耶穌在世上的工作就是上帝的工作,那麼耶穌大可以聰明一點,不用把自己搞的那麼糟(竟然還有人覺得這是「自卑至死」大為讚嘆),甚至到最後只能以自殺的方式做為一種終極的手段與抗議(這不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的肥皂劇橋段?其實不就氣不過比不上世人的政治手段,落下一句:老娘不和你們玩了!)還被稱之為「獻上自己為永遠的活祭」的美麗圖畫(更令人生氣的是:翻遍獻祭條例,就是沒有獻活人為祭的規定,這是出奇招還是天外飛來一筆?)而這看似「失敗」的拯救計畫,還得迫使「我必須接受我應該接受被鞭打、被嘲弄,最後被釘上十字架負責,…」(克里斯多福.希鈞斯,《上帝沒什麼了不起–揭露宗教中的邪惡力量》,258
[33] 李善修,《新編慕道者指南》(台北:佳播,2008),65
[34] 藉著洗禮,我們已經跟他同歸於死,一起埋葬;正如天父以他榮耀的大能使基督從死裏復活,我們同樣也要過著新的生活。」(羅馬書4:6
[35] 這個是一種對原罪的徹底解決方案。「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如此說來,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羅馬書5:1218-19)但可惜的是:對於結構性的罪惡卻仍是束手無策。
[36]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處理了這個麻煩的問題「唯有同時是真神和同時是真人的一位,才能做神和人之間的橋梁」既然人無力尋求神,因此除非神下尋找我們,否則人的光景是完全絕望的。所以,神的兒子成為『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是必需要(賽7:14;太1:23),如此,他的神性和人的人性就得以互相聯合。…他降世為人是為了屈就我們的軟弱。」(基督教要義2.12.1)以及「我們與基督共同的本性是我們與神的兒子有交通的憑據,他取得我們的肉體勝過死亡和罪惡,好使這勝利成為我們的。基督以他所取之我們的肉體獻為祭,借這除罪祭除去我們的罪行並平息了天父公義的震怒。」(基督教要義2.12.3
[37] 然而,叫耶穌從死裏復活者的靈若住在你們心裏,那叫基督耶穌從死裏復活的,也必借著住在你們心裏的聖靈,使你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羅馬書8:11
[38] 鄧雅各(James D. G. Dunn),《耶穌新觀–尋索歷史耶穌的盲點》(A New Perspective on Jesus: What the Quest for the Historical Jesus Missed)(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2007),23-4
[39] 鄧雅各(James D. G. Dunn),《耶穌新觀–尋索歷史耶穌的盲點》,46
[40] 鄧雅各(James D. G. Dunn),《耶穌新觀–尋索歷史耶穌的盲點》,68
[41] 我並不想加入綁架耶穌的行列。真的!
[42] 歌詞如下:「讓神的兒子以祂聖靈和祂愛來圍繞你,讓祂充滿你心,使你靈滿足。讓祂擔負你一切掛慮,賜平安的聖靈,降臨在你生命中,使你完全。耶穌,主耶穌,求充滿我們;耶穌,主耶穌,求充滿我們。哦!揚聲歡呼歌唱讚美,讓你心充滿喜樂,舉起雙手甘願順服祂的名,將你的憂傷破碎心靈,痛苦歲月交給祂,你將靠著祂的名,進入永生。」。
一個很特別畫面的影像,似乎能將「父上帝藉由子上帝施行創造」、「再來審判世界」的異象表達出來,但是對於2012的描寫所透露出來的末世觀在這影片當中仍太缺乏「終至完全」的概念。http://www.youtube.com/watch?v=GULEiexm3Kw,截取日期:2011/12/27
[43] 總是會有人在那段時間流眼淚,然後告訴我說:上帝很愛你,他說……,或者是有人告訴我:上帝要把這個信息給我們當中的一位弟兄……,然後當場就只有我一位男的。我很好奇他們怎麼可以這麼肯定,這是上帝所發動並且是指名給我的?妙的是我卻毫無感動,只覺得一定是我道行不高慧根太淺的關係,但是卻明顯有一種「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帖撒羅尼迦前書519)的壓力與被控訴感,只好面帶微笑接受並說:阿們!
[44] 雖然看完秀也需要付上大把的觀賞費用:這些特會裡總鼓勵大家拿出皮包裡最巨額的紙抄,並且用天上的窗戶的比喻應許大家一定會得著更多。然後,明年再來一次。只是,這些段子希望可以有些提升與變化,否則邊際效應會不斷地遞減,老是置入性行銷CD與教材也並不是個良好的Business Model
[45] 指的是曾賣主的彼得,現在重新得力,大膽地宣講主的道,並有三千人信主。(使徒行傳2:14-42
[46] 稱義指的是信實的地位、他們透過聖靈的工作而被接納,成聖意指的是他們被安置的方法,成聖時即使之成為聖潔,而稱義之被賜予下來正是為此目的。」根頓,《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172-3
[47] 林鴻信,《讓教會成為教會–教會論》(台北:禮記,2000),57
[48] 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哥林多前書12:1125
[49] 林鴻信,《讓教會成為教會–教會論》,76-7
[50] 《基督教要義》1.9.1
[51] 《基督教要義》1.9.3
[52] 《基督教要義》1.7.4
[53] 《基督教要義》1.7.5
[54] 與真道的宣講相關,聖禮是另一個增加人信心的方法。…聖禮就是某種外在的象徵…見證我們對神的敬虔。…聖禮是神對我們恩典的見證,且神借外在的象徵以及我們對他敬虔的見證確認這恩典。」《基督教要義》4.14.1、「但只有在聖靈–那內在的教師隨著聖禮而來,他們才能發揮自己得作用。因為唯有聖靈才能剌入、感動並開導我們的心,好讓聖禮能夠進來。若聖靈沒有隨著聖禮而來,這些聖禮便如太陽照在瞎子的眼睛上,或在耳聾的人旁邊叫喊一樣無效。」《基督教要義》4.14.9
[55] 「若非教會」是否也能承載上帝的贖罪恩典呢?是否有一定特的樣式才是「蒙恩的基督徒」?在教會之外是如已無拯救?在日本的「無教會主義」試圖通過以下來形塑信仰群體:(1)強調外邦人的得救,日本人該用自己的心情來信基督。(2)人要得救不靠律法,制度或傳統。不必接受洗禮或參加聖餐式,若要誰都可以進行;沒有牧者或長老的教會制度。(3)批評政治時勢,避免閉鎖性的思想,充滿救世救人的精神。「無教會在歷史上有了非常大的貢獻,就是解放福音脫出教會的外殼。無教會主義解放福音脫離教會的制度,闡明人不必加入教會也能作基督徒。這是很大的解放。」見:雨宮榮一、高橋三郎、島崎暈久,《教會與無教會》(台北:永望,2001),85-690
[56] 根頓,《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198
[57] 我想要處理的是當「成為一位從永恆走出來朝向他者存有」的概念從上帝套用到「教會」時,這種力量也該無法再持續地內在轉動,而僅只為著自身的益處,轉變為更能看見他者的需要。根頓,《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160, 218
[58] 根頓,《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157
[59] 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世記2:7
[60] 根頓,《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180
[61] 根頓,《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176
[62] 林鴻信,《讓教會成為教會–教會論》,56
[63]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認為有三位上帝,因為在新約聖經耶穌洗禮時,同時間出現了聖父在天上說話,聖子在約旦河裡,聖靈以鴿子的形象降下來,而約瑟.斯密見證至少父與子同時站立在他的面前。「真耶穌教會」對於「三一」的共同態度是:明確反對「三位一體」。幾乎沒有人可以接納不宣認使徒信經的團體仍在「教會」的範圍內,但是,從他們的身上卻又看見上帝在所謂的「教會內」的奇妙作為。
[64] 根頓,《如此我信–基督教教義導引》,218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Essenes愛色尼派

舊約原典釋義:創世記 28:10-22釋義

《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讀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