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神學的省思與自我認知



一、宣教神學的聖經基礎
(一)舊約當中的論點
上帝呼召揀選亞伯拉罕,並應許要藉著亞伯拉罕與他的後裔賜福萬族萬民,「萬族必因你得福」(創123),「萬族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創2218);這是在舊約當中出現相當早期上帝主動與人立約的經文,亦被解讀為上帝本身的「宣教」(詳見三一上帝的部份)[1]
對以色列人來說,亦有「大使命」,即申命記6:4-9所說的Shema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裡面包括著對獨一上帝的認識以及盡力傳達這個訊息到生活的各個角落裡的要求。另一處則是在利未記19:18b的「要愛自己的鄰人,像愛自己一樣。」我們被要求將「我是耶和華」的事情與世界村的鄰人分享,亦是一種宣教。[2]
在歷史書當中,以色列的諸王甚至是外邦的王亦宣認著上帝的宣教主權。如希西家王的祈禱「坐在二基路伯上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啊,你是天下萬國的上帝,你曾創造天地。耶和華啊,求你側耳而聽!」(列王記下19:15-16),以及波斯王塞魯士的命令「耶和華天上的上帝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殿(只有他是上帝)。」(以斯拉記1:2-3),都顯示著上帝的主權不僅在以色列民當中,亦被外邦人所認識並尊崇。[3]
從詩篇當中可以看見以色列人對上帝救恩普遍性的認識。喬治.彼得斯(George Peters)指出詩篇中有超過175處提及普世性,甚至認為詩篇是最具有差傳意識的書卷。如詩篇六十七篇中所說的「…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上帝啊,願列邦稱讚你!願萬民都稱讚你!…因為你必按公正審判萬民,引導世上的萬國。…地的四極都要敬畏他!
先知書裡亦有相當多的宣教訊息。如約拿書的記載裡,上帝呼召先知到一個非以色列的地區去傳達悔改的信息,甚至調整約拿救恩只該在某些選民身上的概念,「耶和華說:『…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約拿書4:11[4]
若我們將目前聖經的編排做一個跳躍「亞伯拉罕的後裔(zeraseed),…耶穌基督」(創2218;太11)就會看見從舊約中的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已經連結到了耶穌基督。[5]在舊約當中已經顯露出上帝救恩擴及以色列人之外,並且有差派特使前去完成這使命的記錄與根據,而這個承受使命者擁有特別的身份。

(二)新約當中的論點
在新約的當中,舊約裡的那位特使真實地臨到我們的世界,並且透過這位特使–也就是耶穌基督,彰顯出上帝對拯救的旨意來,而我們可以透過對這特使的諸多身份來了解宣教。
1.      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與宣教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114)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彰顯上帝的同在,將上帝的恩典與榮耀彰顯出來;上帝道成肉身,搭帳棚住(skenoodwell)在我們中間。這彰顯了上帝的同在。「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這不僅是耶穌的使命,也是每一位跟隨耶穌的人的使命。[6]
耶穌基督復活要升天時,對門徒說:「父怎樣差遣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不僅是對兩千年前的初代門徒所說,也是對歷世歷代的所有各地信徒說的。[7]
如果我們嚴謹來看「道成肉身」,「道」必須在每一個新的處境下「成為肉身」。所以現代上帝學工作不應該跟初代新約作者的工作在角度上有什麼差別。他們在他們的時代很勇敢去做的事,我們也要在我們的時代中去做。我們也要傾聽過去,向現在和未來發言。[8]
2.      耶穌基督的降生與宣教
耶穌降生時,天使報佳音說:「今日…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210-11)耶;「你要給祂起名叫耶穌,因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121)希臘文的「基督」(ChristosChrist)就是希伯來文的「彌賽亞、受膏者」(the Messiahanointed),可以泛指先知、祭司、君王,主要用來稱呼上帝應許要差來、拯救百姓的受、苦的僕人彌賽亞。[9]
3.      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宣教
馬可福音的鑰句「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Ralph P. Martin指出:「這句話可以概括耶穌基督一生的工作,正應驗先知以賽亞書的預言『祂將命傾倒,以至於死。』(賽5310-12[10]
4.      耶穌基督的復活與宣教
穌基督從死裡復活,天使對到墳墓來的婦女說:「祂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你們來看」(太285-7),我們也需要像這天使一般向人訴說主已復活的消息。[11]
5.      耶穌基督的升天與宣教
穌基督常提及祂要升天的事,因為耶穌升天,就將聖父所應許的聖靈澆灌下來。聖靈降臨,門徒就得著能力,靠著聖靈的大能將福音傳遍羅馬帝國。[12]而馬太福音28:19-20的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亦是一項宣教的命令。
6.      耶穌基督的再來與宣教
宣教事工不是到使徒時代而已,乃是直到世界的末了,直到主再來。「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13]
新約聖經強調信徒是上帝「君尊的祭司」(彼前29;啟16510)。屬上帝「聖潔的國民」;「聖潔」一詞的希伯來文是qadosh,意即holy,就是專指從世界分別出來,完全屬屬於上帝的。上帝揀選以色列的目的是事奉,維西頓(George F. Vicedon)認為上帝揀選以色列是為了替上帝服事列邦,這是上帝宣教的一部份,以色列是應許的承受者、祝福的中介者。現今,所有信仰耶穌基督的信徒都是「被揀選的族類」、「君尊的祭司」,肩負「宣揚上帝的美德」的任務,意味著舊約的這事奉沒有中斷,而被更擴大地執行著。
主心裡所喜悅的應驗在主耶穌身上「這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太315-17);「我已將我的靈賜給祂」(賽421),「受膏者」就是彌賽亞,西面抱著嬰孩耶穌,頌揚上帝的救恩,是外邦人的光,是以色列的榮耀,正如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保羅也說:「主說:我已經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極。」(徒1347[14]在新約當中,我們不僅確認耶穌是以色列人的拯救,更明白這是上帝向外邦人所啟示的真光,透過耶穌的教導以及保羅的實踐立下的榜樣,我們也應當成為一位宣揚者。

二、聖經當中的宣教神學認知
舊約到新約可以看見上帝是宣教的上帝,以及上帝的救恩計畫。當人類墮落時,上帝主動來尋找人,應許賜給人救恩,成就救恩,因為上帝差遣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救主。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在1932年布蘭登堡宣教會議提出「missio Dei,上帝的宣教」,認為宣教是上帝的心意,是從上帝的本性而來,也說明上帝是宣教的上帝(the missional God)。[15]
上帝照著自己的形像樣式造人。上帝是救贖的上帝,當人類失敗犯罪,上帝來尋找人並應許救恩。上帝是差遣宣教的上帝,加爾文認為上帝差遣上帝,聖父差遣聖子,聖父、聖子差遣聖靈。「聖父、聖子、聖靈」同一本質,不同位格,但又互相依存。「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I18[16]
當人類的始祖在伊甸園墮落犯罪時,上帝主動來尋找人、呼喚人:「你在哪裡?」(創39)該隱殺了亞伯之後,上帝問:「你兄弟在哪裡?」(創49)聖父差遣聖子。耶穌基督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上帝應許賜給人救恩。聖父、聖子差遣聖靈與信徒同在。聖父、聖子、聖靈差遣教會,為主做見證,直到地極。紐比津(Lesslie Newbigin)說:「宣教的教義真理,提到必須擴大聖靈的工作地位,但聖父為宣教的教義也是同等重要。」莫特曼(Jurgen Moltmann)認為「聖子和聖靈藉著聖父,把教會包括進上帝的宣教。」從聖經創世記到啟示錄,可以看見三一上帝的救贖計畫,聖經是一部救恩史,也是一部宣教史;三一上帝是創造的上帝、救贖的上帝,也是宣教的上帝。[17]我們可以透過對上帝、對聖子以及對聖靈在聖經裡的工作了解宣教。
儘管如此,要根本了解新約中的宣教,仍須從舊約著手。首先要明白,以色列的信仰和列國的宗教截然不同。對以色列來說,歷史才是上帝活動的所在。信仰的焦點在於:上帝按祂所表明的意向,在過去做了甚麼、現在在做甚麼、以及將來要做甚麼。其次,要明白上帝也是位應許的上帝。第三點值得注意的是,上帝親自揀選以色列民。更一步來看,從很早期就可確認上帝對其他國家也一樣有憐憫心。從舊約中可看出一種對外邦民族愛恨交織的態度。舊約的措詞就在審判與憐憫間交互運用。以色列民和外邦人,都是審判與憐憫的對象。以賽亞書後半部(賽4155章)和約拿書,便說明了這是一體的兩面。
耶和華上帝的憐憫如此臨到以色列及萬國萬民,逐漸顯明上帝對萬國也是一樣的關切。按著信仰的基礎,以色列民可以有兩項結論:(一)因為真上帝親自向以色列民顯現,所以只有以色列民才能與上帝面對面相遇;(二)因為以色列的上帝是獨一的真上帝,所以祂也是全世界的上帝。前者強調要與世上其他民族分別出來;後者則建議以色列人存開放的態度,得以伸入萬邦萬國。[18]
耶穌教導的中心就是:祂所說關於上帝掌權(God’s reign)的信息,是「一種屬宗教性、超國家、超世界、主要是屬靈的,也內於自然界的。」這個境界必然「高於」舊約的信仰境界,不再繫於以色列百姓的反應。[19]
聖子耶穌基督受差遣要完成上帝的旨意,傳揚上帝的福音,實行上帝的救恩。耶穌基督降生時,天使報佳音:「耶穌…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121)藉著聖子耶穌基督的降生、受苦、受死、復活與升天,成就上帝的救恩,藉著耶穌基督–受苦的僕人彌賽亞,救恩臨到萬邦。西面看見耶穌就稱頌上帝說:「我看見你的救恩…是照亮外邦人的光,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230-32)耶穌基督來,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人子來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聖父差遣聖子作世人的救主,耶穌甘心成就聖父差遣祂來的救贖大功。
耶穌的宣教一再叫人稀奇的是那種來者不拒、「全部囊括」(inclusiveness)的上帝。他接納窮人和富人、被壓迫的和逼迫人的、罪人和敬虔人。耶穌的使命消除了彼此的疏離,拆毀仇恨的隔牆,在人與人和族群與族群之間除去各樣的藩籬。正如上帝無條件地赦免我們,我們也要照樣赦免得罪我們的人,甚至到七十個七次–其實就是無限地赦免,不加計較地赦免。[20]
聖父、聖子差遣聖靈,聖子耶穌基督應許求聖父差遣聖靈來與門徒同在。聖子差遣門徒,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向父上帝禱告:「祢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1718),復活的主耶穌基督頒佈大使命差遣門徒:「父怎樣差遣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主耶穌吩咐門徒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奉主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足見聖子是差傳宣教的主。[21]而我們也承受了宣教的使命。
我們應明白:不是宣教士的口才、邏輯、護教學或恩賜、才華叫人信主,只有聖靈能使外邦人悔改信主,聖靈要引導我們明白真理,上帝用上帝行奇事並聖靈的能力使外邦人信服,「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林前123),保羅說他撒種、亞波羅澆灌,唯有上帝叫他成長。不論在本地、本族、父家,或是到撒瑪利亞、海外、地極,或是同文化、近文化、跨文化宣教傳福音,都必須倚靠聖靈的大能,因為「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上帝的靈方能成事」(亞46)。[22]
洗約翰已經宣稱「上帝能從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這就足夠說明約翰的宣教也不只限於以色列民(太3:9)。何況耶穌的話還說到「尼尼微人(外邦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尼尼微人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而有一個比約拿更大的人出現,猶太人卻不理會(太12:41)。由此得知「外邦人」是不容忽視的,儘管是出現在對猶太人警告和審判的架構中。而是耶穌自己建立了向外邦人宣教的根基。耶穌的「自我定義」就是:不斷地向那些憑己意將某類人隔絕於猶太社群之外的態度、習慣和組織挑戰。[23]
「上帝的統治」(希臘文basileiatouTheou)無疑地是耶穌整個事工的中心。同樣地也是祂對自己宣教工作認識的核心。第一,上帝的掌權不只指著未來,而且也指現在。這種上帝國「已來」(already)又「未至」(not yet)的張力是耶穌這個人及其意識上的重心,是不該否定的;第二個特點是:對罪惡全面的攻擊。耶穌在那裡勝過罪惡,上帝的統治就在那裡臨到。而上帝的統治在卑賤、被鄙視的人身上引進來了。上帝的統治不是為那些自以為貴賓的人而預定的,而是為邊緣之人所設想,就是那些遭患難的人、稅吏和罪人、孤兒與寡婦。[24]
馬可和馬太福音都以宣告:「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4f;太4:17)來開始耶穌公開的服事。緊接著,二福音書的作者都立刻提到呼召四門徒的事。(可1:16-20;太4:18-22)。在耶穌當時的猶太教系統裡,門徒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教師,但是耶穌的門徒中沒有一個是自願跟從耶穌的。有人想跟從卻不被耶穌鼓勵(太8:19-22;路9:57-61)。而那些跟隨的,是被耶穌呼召而回應的人。選擇權耶穌不在門徒。蒙召做門徒也蒙召進上帝國,是一個恩典的行動。耶穌卻是自己給妥拉(或其他事)訂定權威。祂要祂的門徒放下一切來跟從,不是因律法的緣故,而是為祂的緣故:「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我的門徒…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太10:37-39)。沒有其他任何一位猶太教師會這樣說。此時,耶穌取代了妥拉的地位。作門徒並不是走向光明前途的第一步,「作門徒」本就是目標的完成。它的本質是主復活的見證人。一般教師的門徒只是學生,但耶穌的門徒同時也是僕人(douloi),馬可福音10:45耶穌說了句很重要的話:「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馬可福音多講了一些。耶穌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可3:1415)。這樣看來,跟隨耶穌、與祂同在和出去傳道是連在一起的。耶穌的門徒是末世屬乎彌賽亞子民的先鋒。馬可福音特別把作門徒置於在地上受苦的耶穌和末世再臨的人子中間;作門徒意謂一面跟隨受苦的耶穌,一面期待祂在榮耀中再臨。[25]
宣教學家范榮真認為教會的真正目的源自三一上帝的宣教大使命。當教會成員藉由團契(koinonia)、宣道(kerygma)、服事(diakonia)和見證(martyria),一個宣教的教會就顯明出來了。
約翰.司徒德(John R. Stott)認為聖經所啟示的上帝是位宣教的上帝,祂創造了一群宣教的子民,去完成宣教的使命。他認為聖經向我們啟示了向全球佈道的訓示,在上帝的創造、性情、應許、聖子、聖靈和教會當中,都看見這使命的訓示。而我們像是管家與受託者一般,需要將所經管的所知道的信息向人來宣揚,這信息照保羅的講法是復活的基督以及十字架。聖經更是模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而聖經更給我們佈道的能力,藉著死和復活,把那惡者的權勢和能力瓦解(司徒德:全球佈道中的聖經)。[26]
因此,教會存在不是為己,不是為自立、自傳、自養而已,教會在宣教上是參與三一上帝的宣教。教會要向上看,領受上帝的異象與聖靈的恩膏、聖靈的能力;教會要向外看,看見圍牆外有許多失喪的人,教會要走出圍牆,跨越地理的藩籬、跨越文化的藩籬、跨越族群的藩籬,走入人群主的見證,傳揚上帝的福音,領人歸主、建立教會及訓練人作主的門徒,續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直到主再來。[27]
耶穌基督和早期教會的宣教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早期的宣教涉及耶穌本人,而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認為他「沒有公式可以套用」;是有政治意味的,甚至是革命性的,旨在提供現況的改革;改革亦出現在群體中新的人際關係上,讓族群不分內外,階級都達平等,一種社會學上不可能的發展;早期的教會不再引進理想國,而是期願主快來的迫切末日觀。[28]
經過兩個千年的基督宗教的歷史,這些關於耶穌、教會、未來、救恩、人性和文化在不同的傳教環境等問題確實得到了種種不同的答案。但是作為問題,它們一直存在看,且一直是很迫切的主題,因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將決定教會怎麼建立忠實於耶穌使命的身份。貝萬斯(Stephen B. Bevans)與施羅德(Roger P. Schroeder)提出基督宗教有六個恆定要素,六個時常要回答的問題,六個形成教會福傳的方式,即怎麼宣講、服侍和見證上帝的統治:(一)耶穌基督是誰?他的意義何在?(基督論)(二)基督教會的性質是甚麼?(教會論)(三)教會怎麼看她的終末性未來?(終末論)(四)教會所講的救恩到底是甚麼?(拯救的觀點)(五)教會怎麼評估人性?(人觀)(六)作為福傳的處境,人類文化有甚麼價值?(福音與文化)[29]而我們亦可從這六項目來分析上帝學的認知以及所採取的行動差異。有三種神學類型被建構出來:
(一)A類型:正統/保守,以拯救靈魂和拓展教會為宣教的目的。認為人性需要屈服於超人的上帝,傳教是努力拯救靈魂並擴展教會,若沒有教會所提供的基督論,人無法得救,沒有教會組織就沒有上帝在地上的統治,人沒有得救的工具,需要對文化進行驅魔化,以便基督建立他的「新的創造。」[30]
(二)B類型:自由派,以發現真理為宣教的目的。透過觀注人的經驗和理智得到真理,尋在隱藏在一民族文化、宗教與歷史處境中的因寵,邀請人從中發現基督與救恩。教會真正做的事是建立一個能接近上帝的共融團體,並注視本土神學。[31]
(三)C類型:激進/解放神學,以獻身解放和轉變為宣教的目的。對歷史的強調,以及基督徒對於獻身於人類的解放與轉變,甚至是世界性的。基督是「文化的轉變者」,共同對抗惡的制度和結構,並淨化世界。傳教士是上帝解放和轉化事工的代理人。[32]
即使看起來這些宣教神學是如此的不同,但是其中仍有一些是恆定的要素:這個團體/個人的使命是不變的,因為他們/他始終都在回應上帝的「宣教召喚」–以耶穌為核心進行認知的表達。並認為今日宣教神學是參與三一上帝的使命、上帝統治的解放性服事、宣教耶穌基督為普世救主以及進行先知性對話。

三、我對宣教神學的認知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清楚得知自人類墯落之後,上帝的拯救計畫就一步步地展現開來。有三一上帝的主動參與,以及人被呼召成為使者將悔改的信息帶到人群當中,依靠聖靈的能力而工作;在我們的這個世代,當立志要成為宣揚耶穌基督與十字架的福音時,這個宣揚者亦是見證者,向人見證著這位為人受苦、死如今已經復活的主。而這樣的立志並非僅是接受洗禮而已。
對於宣教的內容,著實有教派上甚至是個人的偏重與喜好,而難以評論優劣。但是卻可以從所宣揚的地區的反應當中得知適切性:若該地的文化產生斷裂,那就該被視為有問題的宣教工作。因為我們所傳道的是關乎生命的消息,在各自的文化處境裡面,看見上帝的救恩與道路,而非移植另一處的文化,那反倒會帶來僵化與死亡。我偏好屬於上述的「C類型」的神學觀點。「教會就是要成為一民族新人性的初熟果實。…介入到最激烈的地方,以及對文化上,智識上富有創造性的奮鬥裡。[33]甚至要種在土死,並死去,以結出更多的子粒來。
也因為如此,這信息的傳遞不必然使「教會」增長,反而是看見該地區的生命展現產生了變化,上帝的公義與聖潔的初熟果子隨處可見:這個無牆的教會,才是真教會!
『教訓』的地點不在課堂上,甚至不是在教會裡,而是在這個世界中。[34]


[1]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新北市,道聲,2011)40-41
[2] 周聯華,《去:如此主說》(新台市,台灣基督教文藝,2010)176-177
[3] 周聯華,《去:如此主說》,180-181
[4] 陳惠文,《What? Where? How?(差傳聖經神學初探)(香港,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2001)29-30
[5]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40-41
[6]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46-47
[7]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46-48
[8] David J.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台北,華神,2004)24
[9]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48
[10]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49
[11]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49-50
[12]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50
[13]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50-51
[14]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43-44
[15]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30-31
[16] David J.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523-524
[17]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31-32
[18] David J.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19-21
[19] David J.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23
[20] David J.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33
[21]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34
[22]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37
[23] David J.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36-37
[24] David J.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38-40
[25] David J.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44-48
[26]溫德(Ralph D. Winter)、霍桑(Steven C. Hawthorne)編,《世界基督教運動面面觀》(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 – A Reader)(香港,福音證主,1984)3-10
[27] 黃和美,《在主一方:從海宣看21世紀跨文化宣教》,38
[28] David J.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58-62
[29] 貝萬斯(Stephen B. Bevans)、施羅德(Roger P. Schroeder),《演變中的永恆–當代宣教神學》(Constants in Context – A Theology of Mission for Today)(香港,道風,2011)37
[30] 貝萬斯(Stephen B. Bevans)、施羅德(Roger P. Schroeder),《演變中的永恆–當代宣教神學》,52
[31]貝萬斯(Stephen B. Bevans)、施羅德(Roger P. Schroeder),《演變中的永恆–當代宣教神學》,63
[32] 貝萬斯(Stephen B. Bevans)、施羅德(Roger P. Schroeder),《演變中的永恆–當代宣教神學》,72-73
[33] 美國聯合長老教會宣教研究會撰,鄭兒玉、龔書森監譯,《宣教研究指南》(台南神學院,1963)27-28
[34] David J. Bosch,《更新變化的宣教》,84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Essenes愛色尼派

《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讀書報告

初代教會耶穌神人二論的爭議–基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