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創6-11:大洪水與洪水後的新世界–摩西五經
老師說,上學期的作業是厚厚一疊。
這樣子記述能有什麼幫助嗎?
又想不到其他的記錄方式,就先這樣子做下去,邊作邊修正些什麼好了。
大洪水,成為遠古世界的分界之處。
洪水衝走了一切的東西,讓聖經中遠古世界的記載無法再追溯,而且不能忘記的是:創世記11章之前的並不是歷史文件,也不能用歷史或考古的方式去研究他。
簡言之:就是神話的成份高於真事件。
洪水是個「反創造」的故事
相較於第一章的創造,洪水卻帶來了毀滅。
但在這樣子的毀滅中,仍然透露著上帝白白賞賜的恩典訊息–讓挪亞與家人,世上的動物一公一母生存下來。
值得注意的描述:諾亞沈默,遵行上帝的吩咐做事(6:22,7:5,16)
完全看不到他的想法和他說話的記錄
得救的挪亞一家人,是個象徵:我們也可以是得救的那家人
創世記用擬人法的方式來描述上帝的性格:「安息」,息了怒氣;獻祭的香味…
但是實際的上帝是怎麼思考和改變的,我們無法進一步得知。
與小先知書當中領受到的相似:人心不變,上帝卻改變了。
人仍會不斷犯罪,但是,上帝每每回心轉意不再擊打人類。
奇妙的比喻在於:
創造時,風運行在水面上,分開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創造世界
洪水時,風運行在陸地上,把地吹乾→創造新天地
風,都表示著上帝的靈在工作。
「在洪水故事裡,『上帝的形象』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主題:靈帝流露自己的憂傷、後悔,不忍動用審判。在彰顯公義有審判時也不忘拯救一些人與動物。洪水過後,上帝應許不再以類似的災難來毀滅世界,上帝的恩典憐憫勝過審判。」
老師的講義如此寫著。
洪水後的彩虹立約,上帝不僅只是和挪亞立約,而是和地上的萬物,包括動物、植物,有生氣的,每一個受造物立約。
一個永遠的謎:創9:22-24
沒有人知道挪亞被看見赤身露體是什麼意思,也不明白為什麼詛咒是落在迦南(含的兒子)身上。
這段經文,只能為後來的迦南地在聖經中的角色做出了最早的交待。
但是,原因不明。
創10:1-32
當時對世界的理解,只有70個國家,而全都是從閃、含、雅弗分支出去的。
創11:1-9 巴別塔的記述
是對創10的另一個解讀方式,各地的國族的分夋與差異的解釋原自於此。
巴別塔的建立過程是人害怕被分夋,也為了要彰顯自己的名字。
而上帝混亂了他們的語言,讓他們彼此無法對話,也分散了他們。
「從這一點來看,上帝以豐富的多樣(多元)來取代孤立自我(單元),避免在後者帶來危及其他造物的反效果。」
老師不斷強調:上帝創造的世界是多元精彩的,而不是一元專擅的。
創11:10-32 閃的後代與他拉的後代
這是以色列族長史。
「他拉的族(11:27-32),成為創世記舊時代的結束(1-11),與新時代的開始(12-50)。
生生不息曾是上帝賜給諾亞與其後代的應許,描繪一個有盼望的未來(創9:1-17)。」
而這樣的應許,透過了亞伯蘭來呈現。
但是,這並不是獨家代理權,而只是個樣本。
我們任一家族都可以在清苦中經歷上帝豐盛的恩典。
問題討論:
1.大洪水之前與之後人性並沒有什麼改變,都傾向邪惡。但是上帝卻改變了他的心意,這事實讓我們對人性與對靈帝有什麼新的認識呢?這描述讓我對生命與信仰有什麼新的體驗與感受呢?
2.創3:17以後,人和土地的關係出現什麼樣的變化(比較4:11-12,6:11-13,7:21-23,9:20)
3.洪水之後,遭受詛咒的土地獲得新的生機,土地可以再次生產(挪亞為受詛咒的人帶來安票,5:29)。這為後來的新世界帶來什麼影響?
4.創1-11裡,上帝如何對待人類?在洪水前後,上帝的恩典出現什樣的變動?
5.大洪水之後,人類從家族發展為世界各族、遍滿全地。這說明上帝和人類世界有什麼樣的關係?
6.巴別塔的故事顯示上帝如何看待人類及語言、文化?上帝如何看待人類多樣的文化?
我們這組選了第六題。
推來推去,我上了台報告。
我覺得是不是因為大家都非常客氣,所以一開始都會推來推去,不好意思發表高見。
這兩次都繞了好一會兒才進入正題....
「巴別塔的故事,在當時被記錄著是人們害怕被分散,以及透過建築高塔來彰顯自己的名。
而現代的巴別塔也不難看見,台北的101,杜拜的高樓以及上海興建中的高樓,都在努力地突破新高。但仔細看他們的建築基礎,非常地薄弱,舉債來興建的樓,似乎沒有想像中穩固。
在教會內,當聚會人數不斷增加,會堂不斷地擴建,300人、500人、1000人,下雨地震都不會影響到這個建物,也不會影響這群人。看看韓國的一些超大型教會,甚至要在體育場裡做禮拜,而且要分多場次。這麼多人不肯離開,一直聚在一處,真不明白他們在想些什麼,是榮耀了上帝的名還是高舉了教會的名字?
同組的同學提到,台灣的原住民族有28種語言別,43種方言別,這些「少數民族」可以展現多麼不同的文化生命力呢?一定比單純的華語文化來得更有趣吧!上帝創造了世界,讓他多元又精彩,甚至也「變亂」了巴別的口音語言,硬是讓他們分散出去,發展各自的文化與多元。若我們換個眼光來看待「變亂」,視為一種「創造多元各自的文化」,是不是就有了不同的觀點和發展的模式基礎了呢?
當一間教會只固定同一處聚會,相較於分散到三個不同地方去聚會,所能為環境帶來的影響,以及各自獨特性群體的文化生命力,會不會更大更不同呢?大的教會,該不只限於人數的多寡,而也可以從多元創造性、活力來看待。
(題外話:語言不通,不僅只是不同的語話,麻煩的是,相同的語言,就有聽沒有懂。這往往造成紛爭。)
什麼是和協呢?是容許異議的存在稱之。
如何達到兼容並蓄呢?
我不知道為什麼長老教會的禮拜儀式從南到北都相同,宣召、起應、聖歌隊、講道…難道不能有些不同嗎?
同學說,連人都快覺得無聊了,何況是上帝。
雙連教會試行有不同的聚會,有青年、松年、成人…等等聚會。
試圖讓不同的群體間的差異可以發展,又透過聯合聚會來讓不同的文化生命可以交流。
但是,我們要小心,在分類時,是不是同時也消除了一些可能性。
就像,在教會中沒有針對同性戀的聚會,我也覺得很奇怪啊!
在教會外,我們該怎麼看待其他非基督宗教的文化呢?
以台灣為例,只佔3%的基督徒,絕對不是社會安定的主要力量。
媽祖的信徒和佛祖的信徒可能才是扮演著主要維持社會運作的力量。
以基督徒文化自居的我們,要怎麼看待這群不是拜耶和華上帝的林默娘信徒、慈濟現像與聖嚴效應呢?
絕不能以「殺滅」的方式來進行,基督宗教總給人這樣子的印象。
基督教所到之處,就是文化的浩劫。
失去了上帝創造的多元文化的用意。
推薦大家看一部電影「自由大道」,是今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得獎影片。
很可惜的,基督教在裡面成為一個在殺滅一群選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的角色。
邀請大家去看,可以幫助我們反省自己與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
謝謝。」
下台前,仍不忘很厚臉皮地為自己鼓掌。
陳阿查~ 你越來越不受「控制」了!!
這樣子記述能有什麼幫助嗎?
又想不到其他的記錄方式,就先這樣子做下去,邊作邊修正些什麼好了。
大洪水,成為遠古世界的分界之處。
洪水衝走了一切的東西,讓聖經中遠古世界的記載無法再追溯,而且不能忘記的是:創世記11章之前的並不是歷史文件,也不能用歷史或考古的方式去研究他。
簡言之:就是神話的成份高於真事件。
洪水是個「反創造」的故事
相較於第一章的創造,洪水卻帶來了毀滅。
但在這樣子的毀滅中,仍然透露著上帝白白賞賜的恩典訊息–讓挪亞與家人,世上的動物一公一母生存下來。
值得注意的描述:諾亞沈默,遵行上帝的吩咐做事(6:22,7:5,16)
完全看不到他的想法和他說話的記錄
得救的挪亞一家人,是個象徵:我們也可以是得救的那家人
創世記用擬人法的方式來描述上帝的性格:「安息」,息了怒氣;獻祭的香味…
但是實際的上帝是怎麼思考和改變的,我們無法進一步得知。
與小先知書當中領受到的相似:人心不變,上帝卻改變了。
人仍會不斷犯罪,但是,上帝每每回心轉意不再擊打人類。
奇妙的比喻在於:
創造時,風運行在水面上,分開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創造世界
洪水時,風運行在陸地上,把地吹乾→創造新天地
風,都表示著上帝的靈在工作。
「在洪水故事裡,『上帝的形象』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主題:靈帝流露自己的憂傷、後悔,不忍動用審判。在彰顯公義有審判時也不忘拯救一些人與動物。洪水過後,上帝應許不再以類似的災難來毀滅世界,上帝的恩典憐憫勝過審判。」
老師的講義如此寫著。
洪水後的彩虹立約,上帝不僅只是和挪亞立約,而是和地上的萬物,包括動物、植物,有生氣的,每一個受造物立約。
一個永遠的謎:創9:22-24
沒有人知道挪亞被看見赤身露體是什麼意思,也不明白為什麼詛咒是落在迦南(含的兒子)身上。
這段經文,只能為後來的迦南地在聖經中的角色做出了最早的交待。
但是,原因不明。
創10:1-32
當時對世界的理解,只有70個國家,而全都是從閃、含、雅弗分支出去的。
創11:1-9 巴別塔的記述
是對創10的另一個解讀方式,各地的國族的分夋與差異的解釋原自於此。
巴別塔的建立過程是人害怕被分夋,也為了要彰顯自己的名字。
而上帝混亂了他們的語言,讓他們彼此無法對話,也分散了他們。
「從這一點來看,上帝以豐富的多樣(多元)來取代孤立自我(單元),避免在後者帶來危及其他造物的反效果。」
老師不斷強調:上帝創造的世界是多元精彩的,而不是一元專擅的。
創11:10-32 閃的後代與他拉的後代
這是以色列族長史。
「他拉的族(11:27-32),成為創世記舊時代的結束(1-11),與新時代的開始(12-50)。
生生不息曾是上帝賜給諾亞與其後代的應許,描繪一個有盼望的未來(創9:1-17)。」
而這樣的應許,透過了亞伯蘭來呈現。
但是,這並不是獨家代理權,而只是個樣本。
我們任一家族都可以在清苦中經歷上帝豐盛的恩典。
問題討論:
1.大洪水之前與之後人性並沒有什麼改變,都傾向邪惡。但是上帝卻改變了他的心意,這事實讓我們對人性與對靈帝有什麼新的認識呢?這描述讓我對生命與信仰有什麼新的體驗與感受呢?
2.創3:17以後,人和土地的關係出現什麼樣的變化(比較4:11-12,6:11-13,7:21-23,9:20)
3.洪水之後,遭受詛咒的土地獲得新的生機,土地可以再次生產(挪亞為受詛咒的人帶來安票,5:29)。這為後來的新世界帶來什麼影響?
4.創1-11裡,上帝如何對待人類?在洪水前後,上帝的恩典出現什樣的變動?
5.大洪水之後,人類從家族發展為世界各族、遍滿全地。這說明上帝和人類世界有什麼樣的關係?
6.巴別塔的故事顯示上帝如何看待人類及語言、文化?上帝如何看待人類多樣的文化?
我們這組選了第六題。
推來推去,我上了台報告。
我覺得是不是因為大家都非常客氣,所以一開始都會推來推去,不好意思發表高見。
這兩次都繞了好一會兒才進入正題....
「巴別塔的故事,在當時被記錄著是人們害怕被分散,以及透過建築高塔來彰顯自己的名。
而現代的巴別塔也不難看見,台北的101,杜拜的高樓以及上海興建中的高樓,都在努力地突破新高。但仔細看他們的建築基礎,非常地薄弱,舉債來興建的樓,似乎沒有想像中穩固。
在教會內,當聚會人數不斷增加,會堂不斷地擴建,300人、500人、1000人,下雨地震都不會影響到這個建物,也不會影響這群人。看看韓國的一些超大型教會,甚至要在體育場裡做禮拜,而且要分多場次。這麼多人不肯離開,一直聚在一處,真不明白他們在想些什麼,是榮耀了上帝的名還是高舉了教會的名字?
同組的同學提到,台灣的原住民族有28種語言別,43種方言別,這些「少數民族」可以展現多麼不同的文化生命力呢?一定比單純的華語文化來得更有趣吧!上帝創造了世界,讓他多元又精彩,甚至也「變亂」了巴別的口音語言,硬是讓他們分散出去,發展各自的文化與多元。若我們換個眼光來看待「變亂」,視為一種「創造多元各自的文化」,是不是就有了不同的觀點和發展的模式基礎了呢?
當一間教會只固定同一處聚會,相較於分散到三個不同地方去聚會,所能為環境帶來的影響,以及各自獨特性群體的文化生命力,會不會更大更不同呢?大的教會,該不只限於人數的多寡,而也可以從多元創造性、活力來看待。
(題外話:語言不通,不僅只是不同的語話,麻煩的是,相同的語言,就有聽沒有懂。這往往造成紛爭。)
什麼是和協呢?是容許異議的存在稱之。
如何達到兼容並蓄呢?
我不知道為什麼長老教會的禮拜儀式從南到北都相同,宣召、起應、聖歌隊、講道…難道不能有些不同嗎?
同學說,連人都快覺得無聊了,何況是上帝。
雙連教會試行有不同的聚會,有青年、松年、成人…等等聚會。
試圖讓不同的群體間的差異可以發展,又透過聯合聚會來讓不同的文化生命可以交流。
但是,我們要小心,在分類時,是不是同時也消除了一些可能性。
就像,在教會中沒有針對同性戀的聚會,我也覺得很奇怪啊!
在教會外,我們該怎麼看待其他非基督宗教的文化呢?
以台灣為例,只佔3%的基督徒,絕對不是社會安定的主要力量。
媽祖的信徒和佛祖的信徒可能才是扮演著主要維持社會運作的力量。
以基督徒文化自居的我們,要怎麼看待這群不是拜耶和華上帝的林默娘信徒、慈濟現像與聖嚴效應呢?
絕不能以「殺滅」的方式來進行,基督宗教總給人這樣子的印象。
基督教所到之處,就是文化的浩劫。
失去了上帝創造的多元文化的用意。
推薦大家看一部電影「自由大道」,是今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得獎影片。
很可惜的,基督教在裡面成為一個在殺滅一群選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的角色。
邀請大家去看,可以幫助我們反省自己與不同文化之間的關係。
謝謝。」
下台前,仍不忘很厚臉皮地為自己鼓掌。
陳阿查~ 你越來越不受「控制」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