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知書–何西阿之二:前後不一致的上帝

一直想睡覺,加上雙腿一直不太聽使喚,真是考驗的一堂課。
(在花蓮返台北之後,就呈現一種無法適應的情況,連騎機車都覺得很生疏。)

今天的講義和授課的內容,我想是最豐富的一次。

三明治式的經文脈落不斷地出現,原來猶太人如此愛玩文字遊戲。
在政治與宗教上不斷被提出犯罪事實的以色列,幾乎已經無力翻供。

就連原本是慶祝豐收的住棚節也在經文當中轉化成災難的日子。

9-11章是個大轉折。
整個第九章呈現的是以色列已病入膏肓,巴力信仰無所不在。
而且連祭物也被當成為不潔淨的東西,未來將亡國以及被迫流亡異國。

「耶和華必記念他們的罪孽,追討他們的罪惡。」(9:9)

真要命,聽到這句話該是雙腳發抖了。

第十章,預告以色列的亡國,而且用更嚴厲的口氣責備。
「他們心懷二意,現今要定為有罪。耶和華必拆毀他們的祭壇,毀壞他們的柱像。」(10:2)

心懷二意,指的是油滑的心,奉承與油腔滑調。
嘴裡禱告上帝,心裡卻是想著巴力。

在12節中那虛弱的聲音和希望,鋪陳下一章的大翻轉。

第十一章,上主如父母一樣愛他的子女以色列
不僅是慈愛的父母(11:4),也是仁慈的法官(11:9)。
即使再怎麼判逆,還是用愛來對待;在犯罪事實都確定之後,竟然宣判被告罪全被赦免。

「我回心轉意,我的憐愛大大發動。」(11:8)

搞半天,回心轉意的是上帝,而不是以色列。

這段已不在用夫妻之間的互動關係為比喻,而是用了父母與子女、法官與被告之間強烈的對比來呈現。
所以,不斷用夫妻關係來替代何西阿書,是不恰當的,那只是一部份,而最核心的轉折卻不是夫妻的關係上。
而這段還有農夫、葡萄園、生命樹、醫治疾病…等的比喻。

太妙了,這是個新的看見:回心轉意的是上帝,而且上帝會用各種方式與關係與人互動。

討論問題:
(5)你會用什麼關係來形容和上帝的互動?
(6)心懷二意,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沒有出現,怎麼克服?
(7)上帝是不是前後不一致?上帝是什麼形像?
(8)何西阿的信息對現今我們的社會有什麼啟示?


分組和上回的相同。

大既是上次太愛講話,這次被邀請第一個分享。

我提到心懷二意的主題。
從祈禱文的內容,我常覺得「心懷二意」。
一開始的讚美以及引經據典地形容上帝的美善全能,中間話峰一轉就會將抱怨、缺乏和希望加進去,結尾語加連用全然相信上帝會成就一切,按祈禱中所求的來實現。
似乎是用上帝的話來框定上帝的做為,「吃夠夠」的心態,相較於一開始的祈禱詞是有落差的。

有人問我,那我該怎麼辨?
我說,這類的祈禱,我就不會跟著說:阿們。

但是,負責整理和報告的夥伴完全沒有弄對我的想法和方向。
他反而覺得該用更多的讚美來祈禱,並且要常常寫下來,看看是不是讚美得足夠了…等等的,都昏了。


有姊妹分享,一直在帶領的詩歌的人,在唱到「主你是唯一」時無法開口,因為他最近的生命被其他的事情佔去,主不是他的唯一,他無法唱出這段歌詞。

即使是在忙亂當中,主仍然是唯一的吧!
唯一的主,並不是用生命當中、時時刻刻都只能想到與主有關的事情,而不去處理其他的事務。
也更不是因為在忙著其他的事物,主就不再是那個唯一的主了。
主是參與在我們的生活環節裡,從這些事物當中經歷到他。

這種切割,無疑是一種過度泛上帝化,或是將上帝無限擴大的結果。
該是什麼也無法,什麼也不得動彈的情況。
信仰與生活,在這樣子的架構下,無法得到整合,而會不斷活出分裂的生命來。


另一位姊妹分享,若不待在同一教會裡,是不是就是不忠,心懷二意了?
而這長期以來困擾著他,這是教會的教導:在這裡受洗,就待在這裡,參與這裡的各項聚會。
但是,他非常不習慣小組聚會,只喜歡主日禮拜,而且在當中他非常有領受。
聽他分享時有種:你非按著教會規定的走,不然你就是對教會不忠,對上帝不忠、未全程參加你就不得完全。

有人分享著,這本來就是要參加的,有火熱的心,和聖靈臨到的時候,你就會參與這些活動了。
或說因為當初的陪伴者不在了,所以你失去一個屬靈的夥伴,所以才會失去方向。


我覺得這些人真是加害人,而這個教會完全限制了個人的自由,而且已經快把這個信仰生命掐住到窒息的階段。
信仰在這個人的身上,沒有達到「讓生命自己」的這個面向,真是個極大的罪過。
恐怖的是,其他的人卻站在支持教會的立場上,要求人不論如何要融入當中,而且用著你的時候還未到、聖靈還沒有到你之類的言語來詮釋這個人的狀況。
忠於特定教會,這種牽扯到利益和忠誠度的事情,不知道建立教會的初代使徒們會怎麼想?
大概和拜偶像差不多吧~ 非得附著在特定的事物裡。


信仰強暴。



其他有一組分享上帝是不是前後不一致。
跳不出那些老論調,只覺得是在替上帝辯護,而沒有提出更貼近生命的事實與經驗。
基督徒不斷在別人的信仰體驗裡面堆砌神聖的名詞體驗,而那些都不是自己的,而是「聽」別人是這樣子的虛浮觀點。

真虛呀~


有沒有可能,在認識上帝的困難上面,讓我們無所適從?
公義、憐憫與愛的這些「屬性」會不會其實就是不平等的。
這才能解釋「他的愛勝過了他的怒氣」之類的情節,不是嗎?
那該挑戰的焦點就不是上帝那個客體了,而是認識這個客體的我們這個主體–我們疊床架屋建構出來的認知體系極可能是個天大的笑話與錯誤,但是為了迎合我們自己,我們開始對客體上帝動手腳,以避免我們的全然饋敗。
算上帝居弱勢吧,不過也是誰叫他現在都很少直接與人對話,無法在控訴的場合當中直接發言為自己的抱屈。


上帝呀,你說說~ 你是不是偏愛出怪招,前後不一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Essenes愛色尼派

舊約原典釋義:創世記 28:10-22釋義

《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讀書報告